对于今天的文章,我印象最深的是笑来老师提到的
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儿的人。
初看起来确实又颠覆了我的三观:朋友不就应当是那种和我们有共同语言,彼此相处能够感到轻松快乐,不需要有利益交换而可以无条件互相帮助的人吗?
可当结合自己工作十几年后的实际情况来看,儿时的玩伴和上学的死党,如果一直没有再共同去完成一些工作或者生活上的事情,而仅仅是通过朋友圈互相关注或者偶尔见面闲聊,会发现大家的共同话题可能会越来越少,再也找不到当年那种两小无猜、无话不说的感觉了。即使有人想要通过组织各类大小聚会来维系这些感情,也往往会发现非常痛苦,很难再有那种一呼百应的场景出现了。
我之前在海外常驻了5年多,从事是产品销售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需要和团队中的各成员紧密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拼尽全力,“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再加上大家大多远离家人,在工作之余也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经常在一起运动(跑步、游泳、健身和打球等)、出游和聚餐(自己下厨),还有部分人也喜欢打牌(抱歉,我本人对打牌没有太大兴趣)。大家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同事关系,都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即使我回国后,大家天各一方,但由于经常还会在工作上有一些业务沟通,因此彼此的亲密关系都还能一直维系,而且并不困难。
都说小时候的友情是最纯真的,没有任何功利和私心,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灰心丧气,其实大可不必。正如今年上映的韩寒的电影《乘风破浪》里的主人公阿浪劝自己的父亲阿正的那句话——世界是会变的。事会变,物会变,人也会变。不用纠结于曾经的美好,未来的天空更广阔,只要把对旧友的祝福放在心底就够了,能不能再次相聚再次畅谈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