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学了摄影。 在一次整理自己学摄影前拍的一些照片, 发现这些照片拍得简直惨不忍睹。 有些是整个画面是模糊的; 有的是没有主体, 完全看不出自己拍的是什么; 有的背景杂乱......
其实以上说的大部分问题都是与摄影构图的核心和明确主体和主题有关的。摄影既是减法,又是加法。 只要我们知道自己要拍摄的主体和主题是什么, 然后通过构图来展现, 也就是说主体和主题是构图的核心。 一但理解了构图的核心是什么, 我们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该往照片放上什么, 什么需要加上,什么需要减去。
能起到突出主体,表达主题作用的元素可以加到画面中; 而那些和主体、主题无关,甚至会干扰到他们的就应该从画面中减去。拿拍摄人像来举个例子, 人应该是主体,照片主要是要突出这个人, 任何其他会干扰到对这个人的呈现的物体都可以排除在画面外。
比如我们在拍街景生活照或旅游照时, 街道上或景区上的行人就是一个对被拍摄的人的干扰,可以通过背景虚化或拍摄角度的选择等方式来把行人这些背景从画面上减去。 但为了突出主体人物的某一种特点, 比如在拍人像时想要突出人物的甜美可爱的主题, 就可以添加一些道具来完成这个主题, 如让人物手拿一个橙子挡着一个眼睛并露出可爱的笑容, 又或者放到嘴巴做出大口吃的可爱型。 像书本,花朵这些道具都是根据主题拍人像时做加法的好助手。
对于同样一个场景,如果我们变换了主体或者主题,在构图上也需要跟着做出改变。 其实人生跟摄影一样也要做加减法, 我们的目标和梦想就像摄影里的主体和主题, 我们也应该根据我们的目标和梦想来做加减发。
前几年每年我都会罗列十几个终极目标, 可是每年下来能完成的没有多少个, 后来重新整理,把终极目标控制在三个以内, 这样可以更清晰更专注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
人际关系也一样, 不在于量而在于质,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常常会经过一个从加到减的过程。 对知识的学习也一样, 会经过一个从广度到深度的研究过程。一般在大学前的教育是往广度走,也是在做知识涉及面的加法,到了大学后会在知识涉及面上做减法,更专注在对所学专业往深度发展,在专业深度上做加法。
年轻时多尝试不同的东西, 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应该做减法, 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想要做的事情就应该专注的去做,不要被太多欲望干扰了自己的初衷。 记得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书有这么一段是说当牧羊少年决定再次出发,离开他在打工的地方时,正好老板因为他工作出色而提出更好的机会, 牧羊少年经过思考后选择了离开去寻找自己的梦想。 书上说在你的人生路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诱惑干扰你去追寻梦想, 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 这应该是保罗·柯艾略的真实写照,也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盛行日本的断舍离整理术传达的也是同一个道理。 断掉不必要物品来源, 舍去不必要的物品,离开杂乱的生活环境。 然后要往里加物品时, 需要同时清理掉不需要的物品, 以让物品数量保持一致, 比如新买一件衣服同时应该清理掉一件旧的不需要的衣服。
我常常会给自己计划一天要完成许多事情, 诸如写文章,阅读,画画, 还要运动,把时间从一早起来到睡觉安排得满满得, 结果安排得越多做得越少。 反而是当每天只给自己一到两样任务时,才能更好的完成。 比如今天的任务是写文章的话,就不要想着画画,如果是阅读那就专心阅读, 运动是可以安排进去的,做到动静结合,有助积极休息。
对于摄影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你拍了后它所发出的声音以及声音背后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能引起人的思考。 对于我们的人生也一样 , 我们的选择, 我们的目标, 我们的梦想是什么可以引导我们往自己的人生添加什么和减少什么, 通过这个加减法又反过来让我们更看清我们真正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