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次面试,人力总监,指着我简历问:“你一年要看100多本书啊”
潜台词也许是“简历或多或少有些水分,但你这个也太夸张了吧”
我一时有点愣住了,好像要解释的有点多...
怎么叫看完一本书?
1、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记住了词语的含义,弄懂了作者的原意,才叫看完?
2、能够画出思维导图,掌握了全书结构和所有思想,才叫看完?
3、写出了一篇读后感,才叫看完?
第一种,你是要参加高考吗?
第二种,你是要搞学术研究,还是要在朋友圈发图?
第三种,这应该是很多人童年读书的梦魇。
我的“看完一本书”是这样的:“针对致用类图书,在限定时长内,达成了预期目标的阅读”。
一、限定时长,一般1天,大约1小时
首先,为什么要限时?正如巴金森法则,你有多少时间完成一件事,这件事就会自动变成需要那么多时间。如果你有一整天的时间,你就会花一天。
而假设你有正常情况下三天才能搞定的事务,而我告诉你三小时后给你一张去南极的往返观光全包机票,过时不候。我相信你能够搞定。
而一个小时,绝对是一个人一天能够挤出来的时间。客观记录下你每天刷手机的时间,你就会明白。接下来,就是你愿不愿意的事情了。
二、预期目标,一般是基于我需要或者图书主要主题,去收集方法和案例,然后做行动计划
1、方法,就是可执行行动知识。具体讲就是,对你来说,可以模仿去行动的流程或原则知识。
比如,“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坚信:阅读始终是知识的源泉。因此,我建议:少一些应酬,多读几本好书吧!”一般来说,不是可执行行动知识
“想读书,但是不知道怎么选书、读书,读起来没乐趣?来参加何老师节后读书沙龙”,对于成都人民来说,这是可执行行动知识。
2、案例,就是可萃取故事。具体讲就是,对你来说,可以提炼出方法的具体案例。
比如,“过去有个人不会读书,但他一直努力,最后他成为了学霸”,不是可萃取故事。
一本书,能各有3个,我就很满足了。
举个例子吧
我现在就去找本书看。比如,《XX》
1、看目录。全书四章,前三章看起来很文学,不想猜谜,不看。第四章,《xx的自律清单》,“清单”,感觉很条理。细看,是3个叫“xx的技能”的小节,有干货的样子,开读。
2、翻到第一节,先看大标题、小标题,再看段首句。
“随手记”,这个方法我知道,在GTD里读过,“随手赶走压力”、“随手驱散无聊”,嗯,是在讲随手记的好处,不用看了,我只看具体方法。“随手记的注意事项”,讲到了一些原则,不过我都会了,过。
“切分切掉拖延症”,“面对一件复杂的事情…思考下一步行动…切分…切分出来的行动,能够达成一个明确结果,半小时以内”,嗯,很多我做事的方法,虽然有明确步骤,但是没限定时限。这个再次提醒了我,mark。
“分段、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当你开始思考自己每天的时间段划分时,这不仅仅是分段的问题,还要对每一段要做哪些事情有足够的思考和充分的准备…先从一天当中你最容易把握的时间段开始…按照你自己的理想过好。”很简单,但我没完全做到,mark。真凑巧,我昨晚我刚规划了睡前程序。
哎呀,我眼皮有点重了,加快翻书速读,只扫读关键词了。
“沟通四原则”,有意思,跟《非暴力沟通》很像,不过,不是这本书的主要主题,过。
好,60页的第四章翻完了。对于我来说,这本200页的书,就看完了。如果没有同类其他好书看,我就改天再翻翻那140页,有就算了。
看看我读到了什么:1、任务分块限时,2、时间分块过好。案例没有。现在计划下:
1、我要细化“学习”文章的日更做法。因为今后忙起来,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写文章了。
看分成几个步骤,每个步骤,设定好时长,并定好闹钟测试几次,做第一个版本。等下,先计划下明天陪雅文的计划,然后就细化日更做法并写文章。
2、先把睡前固化下来:10点半关手机、11点上床,争取11点半睡着,然后5*1.5h,七点手环闹钟起床。
就这样。一年读100多本书,不是很容易吗?当然这是对于我来说。
正如《学会提问》里所说,“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因此,下次一个人说他一年读X本书,你要先具体问问他是如何“读”的。
如果上天给我一个重回那次面试的机会,我一定先这样说,“嗯,是的,我每年要看一百多本书。另外好奇你是如何理解看完一本书的呢?”
如果他的定义跟我不同,我就简介下我的做法,“比起学校里的读书方法,这样更能坚持读书、学以致用”
而如果一样,这家公司,还真有点牛x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