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45天微言碎语/46天

图片发自简书App

简书日更坚持到了第45日,不是写不下去,而是写得质量不满意,文章的粗糙愈显。

坚持日更,还忽略了读书,只输出,无输入。不妥。

几本书同时打开,却都只看了个头。

读华文文学大师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虽只开了个头,却心有触动。对王老知之甚少,惭愧。更惭愧的是,王老与我是相隔二百公里的近邻,临沂兰陵人氏,又是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可见我的孤陋寡闻,学识浅薄。世上的学问如滔滔大海,个人倾其一生的学习收获,只如那从水中捞出的竹蓝子,漏掉的点点水滴。

王老的语言摘抄之一:竞逐名利是向前看,贪念情义是向后看。我辈总有怀旧,当属向后看者了。

《明朝的那些事》,长篇大作,去年整整一个夏天,在喜马拉雅上全部听完,对明朝的全程有一个初初的印象。还想再看一遍原著,也是只开了个头。

此书为历史类畅销书,虽常被指责缺少严谨,不够深入,但对非专业学者了解这段历史来说,已经够了。何况作者创作时阅读和参考了海量的明史著作,基本的内容和观点都在。

日更坚持到45天,又一个时间的节点,跨越了初级阶段,就连平台系统都发信息祝贺,还神秘兮兮的许诺,有好礼相送。

每天都准备断更一天,用以思路的休整与沉淀,积累的8张复活卡至今还未用上一张。但每天接近日更截止时间,又总想记下点什么,便将一天中所悟、所思、所获一挥而就,可谓一吐为快。日更不易,但漏更会更让人沮丧不安,莫非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下午收看了印度影片《流浪者》。记得上一次观看应该是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差不多过去40个年头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历,观后感悟大有不同。

印度的血统论,与我国曾经的唯成分论,都给相当一批国人造成了心理的伤害,和人生的种种缺撼,其阴影许多年后都挥之不去。

一个论点一个政策,往往会影响到几代人,可见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都关乎国计民生。执政者的公正与人性化,恐怕是国人最大的期望。

记得初看《流浪者》时,并不曾流泪,今天重看,却流下了几滴鳄鱼的眼泪。思考了一下原因,初看时,我还是没有成家的姑娘,40年后的今天,已是两个孙子的奶奶,阅历使然,认识自然会更加深刻,何况母性会使人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敏感。

昨天的日更文章,是写我们那个时代与老电影的过往,有年轻的同事看到了,主动表示要帮我把老电影大全,拷贝到电脑上,方便我兴致来时观看。

真心感谢。

又想起了那个早就想写的题目:蔓陀罗花在哪里?却又总觉得积累不够。

对我而言,写作多半是为了自己,一段经历,或一个执念,只有用书面的形式记述下来,才肯放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