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工作室的名字叫“止整理”。
曾经有朋友问,我为何起名叫“止”整理?
虽然只是一个名字,但名字背后承载的是我的心路历程,这里有我对人生、对整理的态度。
十年
2012年6月,因为身体原因我正式离职回家修养,直到现在。
自2013年元旦我开始打坐。慢慢的,几乎断绝了与所有朋友的往来。每天除了家务,无他事可做,就经常打坐,停留在自己的世界中,越来越理想化。
没事就找点事吧,得把每个日常塞满,来充实那颗飘荡不止的心啊。我一会儿学佛学国学,一会儿写字,一会儿画画,一会儿刻章,一会儿学中医……。身边能接触到的玩意儿,全都玩一遍。初始几天无比认真,过了三天打鱼晒网,一个月后换赛道,周而再复始。除了打坐,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坚持下来。
其实我是在抓取,希望抓到一个无需付出就能够迅速得到回报的事情。这个回报是金钱,是自我证明,是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是安全感。可是多年过后,这些统统没有收到,收到的却是日渐增多的白头发和脆弱的情绪。
我搞不清楚自己怎么了,我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2018年到去年,三年的时间,我整个人跌落到了谷底,患上了强迫症(依据森田正马书籍自我诊断。强迫症:强迫自己不去想非要想的事情,理想与现实对立,产生精神冲突的现象),经常失眠。
直到去年的某一天,老师让我看了同修给我的一条微信:应该出去做点事!
明显的转机就在这一刻!
是呀,应该踏踏实实的做点事儿了!下一个十年难道还要这样过吗?
NO,绝不可以!
当时我正在学习整理,发现这个事儿还算擅长。而且自家整理后,除了对物品和空间尽在掌握,对原本乱糟糟的情绪和思维似乎也有所帮助。所以要做的事儿,我锁定为整理。
那时候正在看日剧《凪的新生活》,女主凪给了我些许力量,我也喜欢“凪”这个字。
为什么是止?
“凪”,是日本汉字,其实就是汉字中的“止”。
《大学》中也多次出现“止”。“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缗(mian)蛮黄鸟,止于丘隅”;“为人君,止于仁……”。
止是啥意思?
“止”是立场,是选择站在哪里,我这样理解。
是呀,我还不如一只鸟,那颗漂浮不定的心是该找个“丘隅”站住了。
我要止于哪里?
十年,如果说没有任何收获,也不是!
十年,让我看到了最最谷底的自己,但同时也给了我必须改变的决心和方向! 还留下了关于面对自己(事实是一直在回避)的老师的教导。
“丘隅”是哪里?
做人,我选择做自己,不再依托于外在的认可。做一个如玉般温润、通透、坚韧、独立的人,先点亮自己,再光明他人。我想,这是老师赐给我“煕琳”名字时对我的祝福。虽然现在没有做到,但是不影响我以此为目标。
做事,我选择依止于整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我的心有所依止,慢慢定下来不那么飘摇了,我可以越来越多的把精力放在要达成目标的行动上了。心安定了,各种恐惧、焦虑、强迫情绪也渐渐消退,理性慢慢建立,做决断的时间越来越短,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两者的差异是什么,该怎么做。
我觉得自己似乎要重生了一样,从未这样充实过!
为何止于整理
那么多爱好,选择整理是因为,整理除了能够收获一个方便、温馨的家,也可以把整理意识应用到人生的多个方面,包括思维和情绪的整理。当然,前提是自己要亲自参与到整理的全流程中。
比如我是个善于幻想、思维(个人理解,思维是由一个个念头组成的。)特别杂乱的人。但是念头是虚妄的,一会儿来一会儿走,想抓也抓不住(打坐就能体会到这一点)。物品则不同,只要不扔掉坏掉,它就在视线中,能够实实在在的被看见。
先是家庭整理,借助一个个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通过集中、分类、筛选、定位、收纳,把物品和空间彻底理清楚,然后家中的一切尽在掌握。这是空间、物品以及人的动线习惯潜在的逻辑被捋顺的结果。
然后是思维整理。因为当下和我们有关的一切外在,基本上是思维习惯的结果!比如我们交什么样的朋友,买什么样的衣服,家里物品怎么收纳。整理物品的同时,回想和物品有关的一切念头、情绪。先分散,再分类总结,将思维结构化,其实就已经是在整理思维和情绪,向内看了!
所以,我选择依止于整理。
我也想把整理推给更多人,因为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整理不只是整理房屋,整理还是一条路,一条了解自己,和自己和解的路的开始。
这就是我选择“止整理”这个名字的原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