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很矛盾的动物,内向的人陌生人前一言不发,熟悉亲近的人前无所不谈。外向的人喜欢和人说话,可见爱说是人的本性。很多人在说话时热忠于自己的观点被认同,也有一部分人不论别人的观点是否正确都要反驳,来树立自己的观点同时希望被人认同。这时候需要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人做不到这点就是其矛盾之所在。
其实我也很矛盾,上学那时候我是一个相当不会说话的人,虽然现在也不是很会说话,但已经尽己所能在改变。自然也小有进步。什么场合和什么人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也有了自己的分寸。这样的人就是上学那会讨厌的人,那句“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能很形象的描述此刻的我。很多时候在想这是不是件坏事。仔细想想这并非坏事,是成熟了,长大了。
其实关于说话我也通过了一些谈话内的节目学习过。影响最深的应当是《康熙来了》,可惜停播了。两位主持人都非常不错,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把嘉宾玩弄于鼓掌。大部分都是做节目效果,不然一个光坐几个不出名的明星(大部分都是本土小有名气的)在台上瞎逼逼的节目谁会看?刚开始很喜欢小S那直爽不怕得罪人的说话方式,后来才发现生活上压根行不通,因为生活不需要节目效果。蔡康永的说话方式在生活当中还是有用得到的地方,但仅仅用于说话聊天。这样的说话方式总给人一种泡温水的感觉,不会烫伤,也不会冻着,会让人很舒服,但总会让人感觉缺少点什么。是激情,生活需要的激情。生活中谁会和你心平气和的拐着弯聊天,大家都很忙,能不能效率的表达出你的意思。所以那时一直没有买他的那本《说话之道》。
个人爱好有时也会矛盾,上面说了不喜欢蔡康永的说话方式,所以一直没有买他的书,后来妥协了。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和人说话只需要让对方在聊天过程中有舒服,轻松,快乐的感觉就足够了,并不需要和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激情一把。个人认为这种说话方式仅限于说话,聊天中使用。因为真的会绕圈子。在某些项目讨论,会议上还是少用一些,这样可以提高会议效率。针对项目讨论,会议更多的应该是沟通。而沟通80%在听,20%才是说。所以尽可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就好比我们要从湖南去北京,如果是去游玩,我们可能会走国道,走走停停沿途游山玩水,看看风景。但如果是去工作,则会走高速仅可能快的到达目的地。前者是说话聊天,后者是沟通讨论。
还有诸如此类的矛盾,比如上学那会喜欢看的电影是枪战、惊悚、喜剧等类型的电影。要么有视觉冲击力,要么有听觉冲击力,要么能让人捧腹大笑。总而言之,不会很无聊的保持一个坐姿看完整部电影。如今会看《岁月神偷》、《阿甘正传》、《这个杀手不太冷》、《我不是潘金莲》、《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传记类型的电影。这些就是以前认为无聊透顶,多看一分钟都会觉感在浪费时间的电影。此刻显得分外矛盾。内心的矛盾可能用懂得欣赏更多类型的影片更加贴切。也可以说我在改变,但改变本身就是个矛盾体。而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回到之前说的“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小孩都会讨厌马屁精。但这并不是阿谀奉承,只是懂得怎样说话。因为我们的衣食住行都需要人民币的支撑,孩时父母亲会为我们解决。长大后这些都得靠自己。如果有一天,经济实力能支持起理想中的生活,谁不愿意回到孩时的自己呢?用单一的方式思考事情,自然就不再矛盾。但理想生活并不只是通过经济来实现的,不然我们的马云爸爸为什么还要不断的努力工作呢?
未完待续。。。
淘宝搜索店铺:SuD黑白潮。希望有你喜欢的。生活嘛,是需要人民币支撑的,我的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