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欢看历史纪录片,对嬴政有了全新的解读。以往对他的了解仅限于学生时代历史书上的短篇介绍,故而形成秦始皇嬴政就是暴君的代名词。
公元前22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注定不平凡的一年。一位伟大的帝王开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国家。古老的华夏大地,第一次迎来了统一的时代。秦帝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今天世人的眼中,秦法是暴虐的代名词,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秦始皇统一初期
在湖南出土的里耶秦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法律文书,这些历经两千年时光保存下来的竹简,忠实记录着这个帝国最为完整的法令。根据出土的文书记载,秦法极为重视细节,对臣民的行为举止、日常生活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这些秦法严谨却并不暴虐。
法律的初衷既是为了维护国家的运转,同时也保证着百姓的生活。
其实秦始皇时代整个来说,对百姓还是比较体恤的,他的很多统治政策都是比较人性化的。因为那个时候的老百姓文化水平、知识水平都是有限的,他能指导以秦律的形式告诉你种什么,挖地要挖多深,他都给你进行一些政策的引导。秦法对整个国家进行细无巨细的管理。
先秦时期,土地实行分封制,农民隶属于每一个大夫,农民没有土地权。统一后,秦始皇颁发了土地改革政策,规定农民有权利长期占有土地,凡是各诸侯国来归附的人,立刻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秦国四届之内,山坡、土山、沼泽等地十年不收任何赋税。为天下无地的百姓打开了希望的大门。
当秦始皇意识到,文化是统一人心的根本时,为了文化统一,他有两种选择。
一是以皇帝的权威,用武力彻底摧毁六国文化的根基。
二是接纳东方六国的文化,从中发展出专属于秦的文化体系。
他没有回避与东方六国的文化差距,以一个极为怀柔的方式接纳了六国的文化,并给予充分的尊重。他设立博士制,把东方六国的学者接纳在朝,他们不仅仅是负责学术的研究,还可以参与朝廷 议政。秦始皇以一种近乎谦卑的态度给予六国文化最大的包容与吸纳。
为了赢得这些学者的青睐,秦始皇将一直坚守的法家原则也做出了改变,统一教化、统一言论,被博乎众长的方式所代替。但这些学者们却以冷漠的态度回应秦始皇的热情,此时的东方学者们并不认同这个帝国。其实站在这些学者的角度,此时的他们不认同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自己的国家就是被眼前这个人所灭国。只是站在当时这样一个千古一帝的皇帝角度,他并没有仇恨和使用暴力去胁迫这些学者们顺从,这是值得肯定的品质。
秦帝国统一后所改革的一切和东方六国此前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冲突,比如设立中央集权制度,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这就触犯了六国一些贵族们的利益。这也对秦的统治具有巨大的阻碍。
史记中有记载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叛乱,面对这次叛乱叛军,秦始皇并没有进行残酷的报复与惩罚,仅是判以刺字的处罚。因为他觉得这些人也需要时间去接纳这个新的国家,他心存希望,想给他们多一点时间。这真的是一直近乎极大的包容。
鲁迅曾说过:“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1964年6月24日,毛主席在接见外宾时说:“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位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超过他的。”
在毛主席晚年时,跟埃及副总统沙菲说:“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二、秦始皇统一后期
历代都宣扬秦始皇残暴不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焚书坑儒等等。
世人评价秦的暴虐或许主要在于秦的晚期。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焚书坑儒”,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秦始皇太急于求成了,这或许就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秦朝不过短短15年。
毛主席曾对人讲:“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逸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
毛主席还说过:“秦始皇这个人,是有雄才的,但是,他统一了六国以后,就躺在了功劳簿上,开始迷恋自己的功绩了。
西方人向来敬畏中国疆域之广阔,区别在于,欧洲总是小国林立,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政治及社会因素造成,而不是山脉阻隔等地理因素。当然,中国的统一,秦始皇起过重要作用。
在西方,人们常把秦始皇与罗马帝王恺撒相提并论。大体说来,罗马帝国与秦统治时期的人口、面积差不太多。但比罗马帝国统治时间短,恺撒死后,帝国分崩离析。秦朝则不然,这是秦始皇独具影响的原因。因此在任何一个世界杰出帝王排行榜上,秦始皇几乎都被排在最高或接近最高的位置上。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其中夹杂着很多作者的情感,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秦始皇虽然做了很多苛政虐民的事,但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来讲,毕竟是功过是非的。世人对他的评价必然是褒贬参半,有丑化也有美化,后人读来也难免接受了这些理论。读史者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不应被前人有所偏执的记载所左右,需要以客观的态度作公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