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迁之外——浅析《苏东坡传》中苏东坡的人物特点
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黄州,任职团练副使,无权签署公文,且无法离开黄州。毫无疑问,这次贬黜是苏东坡政治道路中极为坎坷的一段。这次谪迁,有没有像那些陷害苏东坡的小人所期待的那样,给苏东坡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谪居黄州,生活的确变得拮据了。苏东坡把自己每月的生活费分成三十等份,挂于屋梁之上,每天只取一份来使用。此外,苏东坡还开始了务农,从早到晚辛勤耕作。这足以体现苏东坡生活的困难。他还给老朋友章惇——现在的副宰相写了封信,悔过之意溢于言表,表示自己一定会改过自新……
这一切在那些小人看来,不正是他们想要的吗?如今苏东坡沦落到这般田地,还能阻挡他们的升官发财之道吗?苏东坡的才华还能让他们妒忌吗?
很不幸的是,当时那些排挤苏东坡的人,无法凭借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监视苏东坡,不然的话他们肯定会被气疯的——因为,苏东坡的生活似乎还挺舒适。
苏东坡在老朋友马梦得的帮助下,得了黄州城东的一块荒地。因为他仰慕白居易,便把白居易诗中常吟诵的“东坡”作为这块地的名字,他因此起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经常向当地老农请教种地技巧,不久后便成为了一位老练的农人。此时,他通过劳作完全可以养家糊口了。在闲暇之余,苏东坡会作作诗来描写自己惬意的生活,抒发心中的快乐,《东坡八首》就是在这时诞生的;此外,他还有其他的兴趣爱好,如筑屋,种树,做菜——说到做菜,这可谓是苏东坡的拿手绝活。像东坡肉,东坡饼,东坡汤等,这些菜都是苏东坡所发明,且深受大家喜爱。苏东坡的这份乐观,实在是令人惊讶。
不是说不得离开黄州吗?没了自由,这总能让苏东坡不快活了吧?然而,现实又要让小人们失望了。苏东坡似乎对黄州很满意,尤其是对这里的山光水色,常作诗赞叹。他还有一群朋友,常常一起游山玩水。在此期间,苏东坡写下了成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它们就像余秋雨所说的,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点码,一点就着”。这些作品无不体现了苏东坡豁达的人生态度。
这个苏东坡不是写了信表示忏悔了吗?怎么现在就跟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似的?被贬了很开心吗?其实,苏东坡对不太亲密的朋友,他是一个说法;对最好的朋友,又是一个说法。从苏东坡写给一些亲密的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从始至终都从未动摇——他是不可能屈服于那些小人的。苏东坡一心所想的,只是国和民。以前他为民求雨,为朝政提意见,现在他仍在为民行善。当他听闻所住地区有杀婴的恶俗时,赶紧写了封信给太守建议立法废除,同时成立“救儿会”,给养育儿女的贫苦妇人提供经济援助。
其实这样看下来,除了谪迁之外,苏东坡并没有什么改变。他仍然为国为民,乐观积极,是林语堂口中的那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这样的苏东坡,既有人爱——后来他受皇后恩宠,赴京就职;也有人恨——接着他遭小人排挤,浪迹天涯。
不过,既然做不了居庙堂之高,为人羡慕的“翰林学士”,那就一直做处江湖之远,乐观豁达的“东坡居士”吧!于是,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一个为后人所景仰,流芳百世的名字——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