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把4月27日的晨间日记改了下发在公众号,用“郑重”的态度对待时间,反馈有好友坏。好的是有一个“铁粉”赞赏并留言,说喜欢看我写的感悟;有新结识的朋友鼓励并提出建议;还有一个很敬重的长辈赞赏支持。但是也有不好的反馈,比如,我老公说:你能不能写点负能量的东西啊?不要总是写正能量,而且这个主题你已经写过很多次了!
话虽然不好听,但是却戳中了我的痛点。公众号写了一年多,更多的是偏重感悟的东西,自己倒是写得很爽。搜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发泄一下情绪,更多的时候是为了给自己鼓鼓劲儿,因为内心的能量不够强大,说白了还是一个借力的过程——写出来,得到认可,一时很爽,然后掉入庸常生活,然后再写,然后再爽一下……周而复始,这个过程就像是打鸡血。但是认知并没有得到升级,所写的内容也在原地打转,时间一长,写过的主题再次出现是必然的事。
这让我想到了《知识管理》一书中的一篇文章,《教聪明人学会学习》(克里斯 阿吉里斯)。文中提到,我们总是有“戒备性思维”,拥有这种思维的人,无论个人对学习的热情有多高,这就像带有隐含缺陷的计算机程序一样,运行结果和设计目的恰恰相反。因为戒备性思维鼓励人们坚持自己的假设、推理和结论,并避免对其进行真正独立的、客观的检查。由于造成戒备性思维的原因从来没有被真正检查过,所以它成了一个绝对不允许冲突观点渗透进来的闭环,结果只能是自我封闭,拒绝改变。
所以,当听到老公对我文章的评价后,我先是有些懊恼,但是很快就意识到,我这是“戒备性思维”在作祟,所以决定写晨间日记。通过写的过程,帮助自己认清问题;通过审视自身对待批评和建议的思维方式,以新的、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打破学习的障碍。
接下来要做的是什么呢?目前能想到的是虚心接受建议,有效阅读、勤于思考、勤于反思和总结,运用好“卡片大法”,提升认知,就一个主题写稍微深入一点的东西。从一千字,到一万字,再到十万字,一步一个脚印来。
貌似又成“正能量”了,没办法,可能最近“鸡血”打得还有点多吧!
还是不说了,默默去写一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