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两岁半,总是抢她妈妈的手机,抢不到时,时常放声“哇哇”大哭!早晚我和老婆出门时,只要不带她一起,也总会放声大哭。
晚上睡觉前,女儿有让我和老婆讲故事的习惯。有天晚上,女儿又拿着她的书来让我给她讲故事,是一本小熊和他妈妈的故事,以往的经验就是我或者老婆照着书念给她听。
我突然心血来潮,打开书开始念:“小熊宝宝蛮蛮(蛮蛮是她小名)……”
“不,不是蛮蛮,”女儿反对了。
“小熊宝宝和蛮蛮一样可爱,爸爸叫她蛮蛮,好不好?”我解释说。
“好的!”女儿稚嫩的声音一下高昂起来。
“妈妈在用手机工作,小熊蛮蛮去找妈妈要手机玩,妈妈没把手机给小熊蛮蛮,小熊蛮蛮哇哇大哭起来,宝宝,小熊蛮蛮为什么会哭呢?”
“因为妈妈手机不给她,”女儿回答。
“那小熊蛮蛮哇哇大哭,对么?”我继续问她。
“不对。”女儿摇摇头。
“那小熊蛮蛮应该怎么做呢?”
女儿想了想:“应该等妈妈用完手机再要。”
“嗯,宝宝真棒!”
此后,我还用类似方法讲爸爸妈妈要上班,小熊蛮蛮和外婆一起,让女儿在老婆和我出门时不会哭喊,而是主动挥手拜拜。
女儿的事让我想起了当初的学习生涯。学生时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想自己成绩好,可是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成绩好,知道自己学习成绩差,初始状态明确,不知道自己要达到的学习状态,目标状态模糊,更不知道怎样去学习,问题空间界定困难。
如果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初始状态(现在抢不到手机就大哭),帮助他们制定一个能达到的目标状态(不抢手机,等妈妈用完再要),说出老师对他们的角色期待(不能大哭),再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学习方法的探索和修正,尝试从一些好的学习行为开始,逐步建立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不知道是否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