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n
v-on 指令监听 DOM 事件,并在触发时运行一些 JavaScript 代码。
- 缩写:
@ - 预期:
Function | Inline Statement | Object - 参数:
event - 修饰符:
.stop- 调用 event.stopPropagation()。
.prevent- 调用 event.preventDefault()。
.capture- 添加事件侦听器时使用 capture 模式。
.self- 只当事件是从侦听器绑定的元素本身触发时才触发回调。
.{keyCode | keyAlias}- 只当事件是从特定键触发时才触发回调。
.native- 监听组件根元素的原生事件。
.once- 只触发一次回调。
.left- (2.2.0) 只当点击鼠标左键时触发。
.right- (2.2.0) 只当点击鼠标右键时触发。
.middle- (2.2.0) 只当点击鼠标中键时触发。
.passive- (2.3.0) 以 { passive: true } 模式添加侦听器
passive
Vue 2.3.0 新增的。.passive 修饰符是对 addEventListener 中的 passive 选项。
.prevent 是拦截默认事件,.passive是不拦截默认事件。
addEventListener的options参数中的passive:
设置为true时,表示 listener 永远不会调用 preventDefault()。如果 listener 仍然调用了这个函数,客户端将会忽略它并抛出一个控制台警告。
.passive这个修饰符会执行默认方法。明明默认执行为什么会设置这样一个修饰符。这就要说一下这个修饰符的本意了:
浏览器只有等内核线程执行到事件监听器对应的JavaScript代码时,才能知道内部是否会调用preventDefault函数来阻止事件的默认行为,
所以浏览器本身是没有办法对这种场景进行优化的。这种场景下,用户的手势事件无法快速产生,会导致页面无法快速执行滑动逻辑,从而让用户感觉到页面卡顿。
简单点说就是每次事件产生,浏览器都会去查询一下是否有preventDefault()阻止该次事件的默认动作。
我们加上.passive就是为了告诉浏览器,不用查询了,我们没用preventDefault()阻止默认动作。
鉴于这个作用,.passive 修饰符尤其能够提升移动端的性能。在滚动监听,@scoll,@touchmove 时,每次都使用内核线程查询prevent会使滑动卡顿,使用.passive 修饰符跳过内核线程查询,可以大大提高流畅度。
修饰符顺序问题
官网教程在解释时,是这么说的:
使用修饰符时,顺序很重要;相应的代码会以同样的顺序产生。
因此,用 v-on:click.prevent.self 会阻止所有的点击,而 v-on:click.self.prevent 只会阻止对元素自身的点击。
咋一看,能理解,仔细一推敲,云里雾里。(下面就就这个问题分析一下,要想搞明白,举例最明了)。
分析
有上面的修饰符解释,单独的.prevent和.self。都好理解。
<a href="https://www.baidu.com/" @click="alert('none')">无修饰符</a >//无任何修饰符
<a href="https://www.baidu.com/" @click.prevent="alert('prevent')">prevent修饰符</a >//prevent修饰符
<a href="https://www.baidu.com/" @click.self="alert('self')">self修饰符</a>//self修饰符

上图是分别依次点击三个
<a>标签的效果,咋看.prevent阻止了标签的默认事件,.self好像没效果。我们再举个🌰,看看.self的效果。
<div @click="alert(1)">
<a href="/#" @click="alert(2)"
>a标签
<div class="div_in" @click="alert(3)">div标签</div>
</a>
</div>

上图是点击
<a>标签里面的<div>标签,事件触发分别为:弹框3->弹框2->弹框1-><a>标签的默认事件触发跳转链接,在事件冒泡时,上级父元素的事件一级一级的触发,最后触发默认事件。
<div @click="alert(1)">
<a href="/#" @click.self="alert(2)"
>a标签
<div class="div_in" @click="alert(3)">div标签</div>
</a>
</div>

上图是点击
<a>标签里面的<div>标签,发现<a>标签加了.self之后,事件触发分别为:弹框3->弹框1-><a>标签的默认事件触发跳转链接,在事件冒泡时,跳过了<a>标签本身绑定的的事件。这就是.self修饰符的作用--只当事件是从侦听器绑定的元素本身触发时才触发回调。
组合分析
单个修饰符的功能通过上面的示例,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组合起来,看看效果。
v-on:click.prevent.self
<div class="div_area" @click="alert(1)">
<a href="/#" @click.prevent.self="alert(2)"
>a标签
<div class="div_in" @click="alert(3)">div标签</div>
</a>
</div>
我们点击<a>标签里面的<div>标签,效果图如下:

我们点击
<a>标签,效果图如下:
可以得出:
不管是点击自身,还是由于事件冒泡,
.prevent修饰符都阻止了<a>标签的默认事件;.self修饰符阻止了事件冒泡时触发元素本身绑定的事件。
v-on:click.self.prevent
<div class="div_area" @click="alert(1)">
<a href="/#" @click.self.prevent="alert(2)"
>a标签
<div class="div_in" @click="alert(3)">div标签</div>
</a>
</div>
我们点击<a>标签里面的<div>标签,效果图如下:

我们点击<a>标签,效果图如下:

可以得出:
点击自身,.prevent修饰符都阻止了<a>标签的默认事件,但是事件冒泡时没有阻止;.self修饰符阻止了事件冒泡时触发元素本身绑定的事件。
总结
现在我们再来理解官网给出的解释,就很清楚了。
使用修饰符时,顺序很重要;相应的代码会以同样的顺序产生。
因此,用 v-on:click.prevent.self 会阻止所有的点击,而 v-on:click.self.prevent 只会阻止对元素自身的点击
重点就是顺序很重要,其实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prevent修饰符在前,修饰的是元素的v-on事件,所以它会阻止所有的点击,自身点击和事件冒泡;
.prevent修饰符在后,修饰的是元素的v-on事件在被.self修饰后的事件,所以它只能阻止对元素自身的点击,无法阻止事件冒泡。
其实很简单,关键官网给出的解释没有再细化,所以感觉很模糊。好好理解好修饰顺序,后面的修饰的是前面修饰符修饰后的事件,可以理解为流式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