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人设”,以《红楼梦》举例

从这个问题开始:

《红楼梦》中,写了贾宝玉撒尿(第54回)、刘姥姥拉屎(第41回),没有写薛宝钗、林黛玉拉屎、撒尿,为什么?

薛宝钗、林黛玉,不拉屎、撒尿吗?既然和众人没有不同,为什么贾宝玉、刘姥姥可以写,薛宝钗、林黛玉不能写?

如果写了,作为读者的你,会不会有“女神人设”坍塌的幻灭感?

最近听一本科幻小说,有这个情节——某美女富豪,觉得拉屎有损自己的“女神”形象,决定投资开发电子胃,目标是百分百吸收食物,从而不用排便。

你认为如何呢?

有时感慨,人和汤不同。汤,可以品一勺而知全味;人,不能。

人有很多个面向,每一面都和其他面不同;人会面对不同的情境,展示众多的面向。

例如王熙凤,在贾母、王夫人、尤氏、众姐妹、众仆人、平儿、赵姨娘、刘姥姥、尤二姐、贾琏、贾宝玉、贾环、贾蓉、贾瑞……面前,可谓“一人一面”(并且在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展示,例如在刘姥姥面前,可谓“一时一面”)。

这些不同的“面”,哪一个是她的“真面目”,哪一个是她的“人设”?

说到“人设”,就给人“假”的感觉。而其实,不一定。

人的诸多不同面向,本来就是针对不同的情境——有的对这个人展示,有的对那个人展示,彼此不冲突的。

或者这样说——有的面向,是给你看的,有的面向,就不是给你看的。

在公众面前,在私下里,本来就该有不同的表现。

就像素颜或者化妆,是不同场合的要求,都可以出乎诚意。

化妆,并不就是欺诈——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我写文章,终稿和草稿比起来,往往相差很大。

草稿是发散思维,忽东忽西、没有起止;然后我再理出头绪、润饰加工。力争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读者。

但是,草稿里,才有真实的我吗?终稿就是“人设”?

一些作家死后,其私人日记被曝光,和正式的作品相比,呈现“割裂感”。例如……

人们看了日记,发现名人也不过如此,光环褪去。

你觉得自己发现了“真实的某某”?

不过是,以前你只看到了他在客厅的样子,现在你还看到了他在卧室、乃至厕所里的样子,而已。

但是,卧室、厕所里的样子,本来你就不应该看。

“人设”,有案主主动设置的,有观众一厢情愿的。

案主主动设置,确实有造假的,例如方鸿渐(《围城》主角)的外国学历。这个需要打假。

有的情况比较复杂。例如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患病而亡,临死前不要汉武帝看她最后一面,以维持自己在他心中“美”的形象。你非要拉开袖子,看她形销骨立的样子吗?

也有观众一厢情愿所造的“人设”。

就是把自己看到的一面,延伸到对所有面的想象。

这就造成对案主的“绑架”。

例如,要求薛宝钗、林黛玉,不能上厕所,不能拉屎、撒尿。

据说,袁隆平有一次摸了一下豪车,有人就批评他,说他作为科学家,不甘清贫,而有非分之想。

还有,有人对艺术家特别宽容,认为艺术家就应该不修边幅、放荡不羁。多几个情人,反而成为美谈。

我忽然想骂人了。

不晓得这会不会破坏我的“人设”?

这篇文章,我想了好几天,材料也准备了很多,可以写三千字的,但是,我突然不想写了,也不想改了。

就这样不假修饰、蓬头垢面给你看,以示我“没有人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