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5 周三
*饭后,吃的饱饱的,我们三个歪在床上,消消食,聊聊天。
聊着聊着,我想起上午和老师的沟通,就来了劲儿头,开始吧啦吧啦给孩子碎碎念,“老师说你……,你应该……,要是你能再……就好了。你看看你,看看**,你多向人家请教请教,多学学。而且,我发现你有个毛病可不好,必须要改!”
我越说,语速越快,语气越严肃,表情越狰狞。
期间,老公假装咳嗽,又故意说话,想把话题岔开。
可我毫不理会,反而看他不顺眼,觉得他不为孩子的事操心,狠狠瞪了瞪他,继续吧啦啦…
本来饭后温馨轻松的气氛,随着我的说教,慢慢变得尴尬凝重起来。
这回孩子也没有和我争辩对抗,而是,竟然,红了眼眶,话也不说,听我唠叨完,默默的起身,去他房间了。
*老公长叹一声,“我真佩服你,你咋这么有才,不论多好的氛围,多有意思的话题,你都能快速的把天聊死,把气氛破坏。”
我刚想怼他,听得他又说,“没多大的事,平心静气的给孩子说说就行了,你就跟他有多少仇恨怨气似的,非得严肃认真,上纲上线?关键你这么着,是你舒服了?还是我们舒服了?是孩子听你的照你说的做了改变了?还是你跟孩子更亲更近了?!”
我张张嘴,被说的无言以对。
*我有些沮丧,也有些懊恼。唉,刚开始我也是想平心静气好好说话的,我也并不是想故意把气氛搞砸,故意去指责评判否定孩子的;只是,谁知说着说着,就成这样了。”
诚如老公所说,我这么做,我自己不舒服,他们也不舒服哦。而且,孩子也并没有听我的呀。我这样的言行一次又一次,我们的关系,不仅不亲近,反而,有时候小心翼翼,有时候又忍不住情绪发泄……
*我掩饰着自己的挫败,没和老公说话,拿着手机东翻西翻。
我找到前段时间,小组伙伴分享的有关“失控焦虑”的内容。
“为什么我们如此恐惧“失控”?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你会发现,育儿中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失控焦虑”;如果再扩大一点,你甚至会发现,人生中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失控焦虑”:我认为“应该”是那样,现实却是这样,天呐,现实和我头脑中认为的“应该”不符,我无法控制现实符合我头脑中认为的“应该”——失控了!好焦虑好痛苦!
为什么?
想想看我们每天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
是不是:当别人的言行符合我们头脑中认为的“应该”的样子时,我们对他们非常友好,我们赞美他人感激他人或者回报以其他方式的友好善意;
但是,一旦当别人的做法不符合我们熟悉或者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模式时,我们很可能对他人冷淡、抱怨甚至愤怒。
我们在干什么?
我们好像在企图以自己的回应态度,改造对方,以期符合我们的心意。
如果无论我们怎么反馈,对方就是没有按照我们的心意来改变呢?
天呐,我们很可能体验到巨大的挫败、无力、沮丧、焦虑,甚至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恐惧。我们的想法无法奏效,甚至,我们关于自我的信念可能都开始崩塌。
大多数人会极力避免这样的恐慌。因为承受失控的焦虑恐慌,这种体验是骇人的。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和抗拒。于是我们会变本加厉地继续改造他人改造现实以期符合想象。
但,如果你真的不去抗拒,你尝试着,在颤抖的身体中,允许恐惧流经自己,直面这种恐慌,硬着头皮壮着胆子感受恐惧,什么也不做,就是硬生生去体验这份焦虑恐惧。你会发现,你是可以穿越恐惧的。
你的身体、你的肌肉、你的神经,都会经由这一次体验,发现:原来经历恐惧也没有什么啊!恐惧也会结束啊,停止后就是平静啊!
一次又一次,当你不断经验恐惧和恐惧过后的平静后,身体的肌肉记忆,就逐渐改变了:原来,恐惧也没有那么可怕,原来我在恐惧面前也可以安之若素,泰然自若,无需抗拒恐惧——当整个身体细胞的反应模式被改变以后,我们就真的拓展了一块人生体验,完成了人生修行的一个功课。”
*再次看这段内容,我很清晰的看到,的确,像刚才那样的言行模式,我就是处在“失控焦虑”中,我就是被“失控”了的恐惧所裹挟,就是在用说教,唠叨,指责评判否定…等等方式,企图让别人,回到我认为的“秩序,应该,正规…”中,让别人的改变来安抚我的“焦虑”,“恐惧”…
*想起看过的一句话:“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改变,而是直面和承认。很多事,不是你没改变才受苦;而是你不愿面对,不愿承认,才受苦。”
好吧,就像小伙伴分享的,我需要的,不是急吼吼的想方设法的要求或控制别人改变成“我认为应该的样子”;而是,我需要面对别人和我认为的不一样,我需要承认自己对“失控”的恐惧和焦虑。
当我真的愿意面对,愿意承认时,也许,我就会把注意力收回到自身,想想自己该如何应对,该做些什么让自己调整;而不是,把精力用在要求和控制别人如何改变成我想要的样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