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孩子班里的QQ群发出了这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全班五十多个孩子,妞妞居然是那五个没有满分的其中之一!昨天她兴奋的带了手机电话,不断跟我交流,我也就很轻松的问,你数学不是满分,考了多少啊,她继续轻松的口气跟我说,妈妈,我不知道啊。群里开始议论,我也就习惯性的在办公室说两句。没想到对桌很认真的跟我说,孩子才这么小,一次考试能说明什么,看你如此紧张,感觉跟你平时学的不一样啊。说着,她居然很激动的站起来走了两圈。
我紧张了吗?自己真没感觉,难道是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也许,提及,本身已经是重视?这时,数学老师也发来了孩子试卷的照片,有趣的是,我一直觉得那是个男老师,并且从寥寥几次的作业,感觉这人说话少,却有很多看法隐藏起来了。这真的是投射啊。老师说了孩子的状态,不张嘴,不与大家同步,特懒。又说,别着急,相信孩子。一时间,我首先想到的是老师希望孩子如何,同时意识到,其实老师觉得这是问题,相信孩子,是不愿意给家长过多压力。
我以为自己很平和,也一直在想对策。却发现我还是没有多少耐心听别人的建议。对桌的同事,很诚恳的帮我分析原因,很有意思的是,同事这么多年,我们的关系居然演变成要为大家考虑的状态,而且理所当然。温暖,同时提醒自己,客观,客观,因为,我居然从这里面看到的是对我的指责,怪我心态不好。静下心来,体会到她说话的平静,而不是我以为的指责。我问,你是担心我过于担心这次的成绩?她不再强调不要担心,开始跟我说她家孩子当时的情况,并且提醒我,孩子刚入学可能遇到一些家长想不到的那些“做不到”,还说,刚入学,家长焦虑,孩子也非常焦虑。慢慢的,在交流里,我让自己真的平静下来,其实,刚才,我真的是很着急了,着急得自己都不知道了。着急什么呢?我又没做好!我又错了。
又在孩子的家长群里聊了一会儿,发现很多家长的育儿意识都很先进了。那种逼迫孩子的现在可能真是少数。又一次提到“牵着蜗牛散步”,其实我发现,慢下来,指的是不要对孩子过高过多不切实际的期待、要求,却不一定是理所当然的以为她一定可以,假以时日,自己就可以做得很好,那只是家长的一种单纯的愿望而已。因为孩子在新的环境里她的各种想法也在不断形成,不随时了解,只能加深自己的无端焦虑。不适时引导,只会让她理所当然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做。所以,作为家长,看见孩子的状态,接纳孩子的状态,有信心引导,并且对孩子有信心,这样,才是陪伴吧。
同学的闲聊过程里,也提到孩子的适应,又给我发很多借鉴文章。我心里呐喊,我需要的不是别人告诉我心态如何。发现,想要让自己放松,和实际见到孩子,并且做到,还是两码事。我急切的想看到孩子,并且在心里,对孩子有很深的疼惜。跟老公的电话里嘱咐,一定不能批评孩子,不能有一点着急表现出来。
接孩子,老师理所当然的叫住我,并且,郑重其事的批评我,对孩子太不重视了。我诚恳接受批评。意识到,必须根据学校的情况调整自己跟孩子相处模式。孩子在老师面前居然很紧张,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平时的状态,是不是有一点故作轻松呢?我很庆幸,一次考试的失利,让我比较真实的看到了孩子的状态。也庆幸,我的低迷状态,把我从前一阵的焦虑中释放出来。庆幸,还好这只是刚刚开始。
路上,首先跟孩子说,老师批评妈妈,批评你,很不开心吧。孩子沉默。我的声音很轻松,但也很坚定的表示,我会和你一起赶上来。孩子很配合的跟我击掌。却依然在晚上在不断的重复过程里表现出烦躁。于是,休息,游戏,比赛,方式还是老方式,但是孩子感受到了我跟老公对她的重视,还有绝对不可能来临的批评,还有,我表达的歉意,在拥抱中,感觉到孩子的释然。练习到最后,孩子给我们做示范,跟她的大青蛙拥抱,我和老公照做,她又说,爸爸妈妈也那样抱,我跟老公照做,她又说,我们三个人来个大熊抱。过程,像是开心的游戏,却真的是孩子的心愿。
晚上睡觉前,妞妞问我,妈妈,为什么幼儿园中午不接回家,小学倒是要接回家?我说,小学生长大了呀。这显然不是她想要的答案。思忖片刻,感受到了她的情绪。我说,你是不是希望大家要接都接,要不接都不接?嗯。你希望大家都是一样的?嗯。她知道我中午一定不能接她回家,但是接受这件事,而不是认为自己可怜,经历了这么长的过程啊。我用胳膊揽住孩子,她又反手过来抱我,然后,终于平静睡去。
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做到下面几点:一是了解孩子学习进度,教给孩子学习方法,教会孩子如何练习;二是强调孩子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而不只是对学习本身,单纯说学习,是空泛的概念;三是鼓励,绝不逼迫;四是,教会孩子轻松学习;五是学会倾听孩子,只有倾听孩子,孩子才会倾听;六是,放下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