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偶然看到“知乎”上有“人为什么活着呢?”的讨论,有点惊奇,有所感悟。我现在每天很忙。退休后,虽然我慢慢不再发余热。但我有好多书和文章没有看,好多文章和诗词没有写,好多地方没有旅游,好多自己要做的事没有做。我有很多爱好,比如喜欢吹笛、书法和摄影。。。。。。喜欢太多的事。我确实没有时间想“人为什么活着呢?”
上古4000多年以前帝尧之世,有老人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老人每天看着太阳劳作或休息。生活简单,无忧无虑。自己凿井、种地,虽然劳累辛苦,但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人生没有什么意义。人生也用不着有什么意义。
后来,生产力迅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逐渐沉湎于物欲的追求,精神变得空虚,开始寻找人生的意义,给自己建立一个精神支柱。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应运而生。到汉代,国家统一,要使其强大,必然需要有统一的思想,即所谓的:“人生的意义”,修齐济平。儒家胜出。儒家因其局限性,得到道、释两家补充,形成儒道释三家合流。世界各种的宗教宗旨也是人生的意义。
农耕社会产生的儒道释,在市场经济社会面临很大的挑战。西方的一些新的思潮趁势涌入,使人生的意义的选项更加丰富多彩,选项太多,同样使人更加迷惘。人生的意义产生饽论。一方面意义应该是唯一最有价值的,另一方面,又有很多选项都同等优秀,有些选项含义甚至是相互矛盾。本来人想选一个精神支柱或一盏指路明灯,最后,却迷失在明灯的汪洋大海之中,不知何去何从。苏东坡感叹:“人生识字糊涂始。”即此。
人读书明理,总希望为自己人生寻找理由,用以解释自己人生的意义。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后来反客为主,人为了自己找到的意义活着,度过人生。虚幻的意义变成真实人生的主人。似乎没有实现自己设定的人生意义,就认为是白活了,甚至自尽。
曾有几位80多岁的前辈,有的身体不佳,感到生活质量差;有的经常锻炼,身体不错,但感到再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可能感到精神有点失落,询问我:“人生有什么意义?”我直接答:“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好好地活好每一天。”
如果非得要给人生赋予意义,第一意义应该是活着,所有的高大上意义都建立在此基础上,或者说是附加于第一意义之上的所谓意义。即使“活着”对世界上非常多的穷人、病人和战火中大灾中的平民等人,都是非常奢侈的事。
他们却有点失望,觉得这种意义的档次有点低了。80多岁的老者好好活着,能自由做自己想做并能做的事,本身就很有意义,“只缘身在此山中”,何必与自己年轻时或年轻人去较劲。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人生的意义,每个人的人生的意义都不相同。俞敏洪在谈及职场竞争时曾说,成功有许多方式,如果我的薪水没你高,我就和你比前景;如果我的前景没你好,我就和你比快乐;如果我没你快乐,我就和你比健康;可能我一生什么都没你好,但我保持健康的身体,到最后把你们一个个都送走,那我是成功的,即人生是有意义的。
可见,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意义的设定。总可以找出自己某一方面的优点,作为自己人生意义的设定,使自己活着的人生有意义。这也是寻找人生意义的初衷,即寻找人生的精神支柱,使得自己快快乐乐活过一辈子,而不是设定一些遥不可及的所谓高大上的人生意义,使自己愧疚一生。意义是为真实的人服务,而不是人为虚幻的意义服务。
与其纠结虚幻的意义,安慰自己。不如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应做和想做的事。当你逐渐强大的时候,你怎么做都有意义,无须寻找。当你足够强大的时候,甚至其他人已经给你做的一件事就准备了几十种意义。
曾国藩经历了惨败,曾三次惨败到想自杀,也曾和普通人一样不愿意面对,但终究逐渐坚强起来,最后男儿到死心如铁,已经是无畏无惧,以此心态对敌,焉能不胜?人生正如曾国藩所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