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买房,搬家这事儿不算大。租房的日子,搬家只是从一节车厢换到另一节车厢。车是同一辆,要去的却未必是相邻的车厢。
也许算得出要拎着行李穿过几节车厢,却永远也数不清要越过多少人、迈出多少步、来回多少趟。
搬家是一条单行路,大多数人住不回原来的屋。能搬走的都是身外之物,带不走的是在这里曾经住下的时光。
每一次搬家,总能勾起往事,每一段记忆,至少五年光阴。每一次搬家,都是一次沉淀和减负,总有些东西懒得搬走,也有些东西不忍割舍。每一次搬家,都是再出发。
搬家的原因千千万,总结下来,多半都是被动。因工作变动也罢、远走高飞也罢、买房乔迁也罢,如果新房宽敞明亮、交通便利、价钱合适,心里倒也无限向往,但此时的心中向往,必然是对入住新房后的憧憬,绝非对搬家这事儿有半点好感。
搬家就像送外卖,但又不是。外卖是一人送多家,一天可以送无数次,你只负责跑腿和认路,送完签收就走人,盒饭有温度,但送餐有没有温度不重要。搬家就一条道,一次要好久,除了跑腿认路,还得打包整理,不只费力而且费心。
每件行李都认真打包好,四季铺盖、衣物鞋帽、锅碗瓢盆、书札信件、私人珍藏,有些有用有些没用,有用的都是生活必需品,没用的倒也不舍得扔。几乎所有人习惯把所有家当都打包在一起,自己动手或请搬家公司帮忙,用一辆足够装得下的车,整个儿的把东西送到新家,然后重新整理成近似原来的模样。
新家现在的模样,一定是原先住过的所有房子的延续,那里有你看过的书、睡过的枕头和难忘的过去。
以前搬家,我也是整理在一起,一车打包送过去。这次搬的比较近,大热天没舍得让朋友帮忙,就一个人、一头电驴,每晚下班之后,趁夜色迷人路灯昏黄,一点点搬下四楼,再一点点送上五楼,东西不算多却也零散,又耐不住车小,一个人的家当,竟也来来回回折腾了一周。
少有人如此搬法,这次我坚持这样。对于一间住了两年的房子,承载着生命中必不可缺的790多个日子,有每天早上不奔跑不插队、就永远挤不上的公交车,有每天至少三四个小时站着找不到支点立足、坐着几度睡着又坐过站的地铁,有每天背个包跑遍上海、却仍分不清南北的傻气,有打着出租车去追末班地铁、零点准时到家仍开着灯有人等的小感动,有从讨论谁做饭谁洗碗、到最后变成一个人忙活两个人开吃的小幸福,有约着朋友开车去欢乐谷去杭州去西塘、然后回来一起张罗着做一桌个人口味十足的饭菜,也有偶尔的摩擦、争吵、冷战、离开和回归。
房间里温馨的装饰,一如那日乍见时美哭,心中默念起,仍不能自已。这里曾有看到捧腹的电视节目,曾见证了平淡的爱情变成如水的亲情,曾装满对彼此未来的美好期待和些许怀疑,却终究从近在咫尺变成了远在天边。
用这样的方式,一点一滴的搬离,毋庸置疑,值得。
一个人搬家的孤独感,是一个人住的五倍。趁夜黑搬,再加五倍。没人跟你说笑,没人给你擦汗,没人叫你注意脚下。你看不清路人的脸,记不清已经搬了几趟,数不清总共有多少台阶。你的脑袋会很空,会忍不住陷入深思,会轻而易举的忘记快乐。
搬家的日子总来不及收拾妥当,要搬走的地方杂乱无章,要搬去的地方杂乱无章,要搬家的人心里也杂乱无章。
搬家总会打破你对自我的认知,原本以为自己行李很少的人,会突然发现越整理越多,原本自以为有好多东西的,搬走的时候却扔了大半没用的。人就是这样,永远无法真实的感知自己到底有多少东西。
搬家的不确定性就在于,你不知道这曾经住了许久的老地方,再过些日子会住来些什么人、留下些什么故事;你也不知道将要搬去的新地方,是不是还会遇见好相处的邻居、和善的房东和安静的夜。
以后年岁渐长,搬家也许就不会这样了,一者会有自己不用搬的房,二者能否有力气和时间的问题,再者不知是否还有这样的心。卖旅游和卖文化的人常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而事实上,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先老去。哪个跑的越快,哪个就先老去。三十岁之前,心灵比身体跑得快,三十岁之后,身体比心灵跑的快得多。
据说英国人一生平均搬16次家,美国人11次。住在飓风出没地带的人说,当飓风来临的时候,你才知道真正需要的东西没那么多。所以,无灾无难时,有这么多东西搬来搬去,是一种幸福,不知所需的幸福。
袁了凡说,“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其实对怀旧的人来说,昨日种种,譬如未曾死,今日种种,譬如再重生。
整理间隙,无意翻出七八年前的日记,假装不认真的读起那时的天真……
——能搬走的是行李,搬不走的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