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圣经》
根据孩子的正常发展特点,一个孩子在三岁左右就可以学会探索世界,可以直立行走,可以学习语言(学龄前)。这些都是非常有难度的学习,孩子顺其自然就做到了,而且比较快乐。而真正踏入(学龄后)学校,一些孩子却对学习和学科感到非常困难,甚至因为不想学习跟父母蹬鼻子上脸,沉迷于手机游戏无法自拔。为什么呢?
现实生活中,的确很多爸爸妈妈操之过急。过于在意功利化的结果。着急在孩子行为失误时纠正和告诉答案。用大人的思维教养孩子,剥夺了孩子学习本身的乐趣。又问:孩子为什么不爱动脑筋?为什么不自信?为什么不爱说话?孩子成绩毫无起色,亲子关系日渐遥远…
难道父母不爱孩子吗?肯定是爱的,那为什么不用一种好的方式去引领孩子呢!
一直在思考,教育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之前,我比较满意的思考是爱和耐心。
爱,是指智慧的爱,不是溺爱或严苛。智慧这个词呢,比较形而上、可意会不可言传。
今天我有了更具体的答案——规矩和爱。
它有如下四个原则:
1.情商大于智商(情商指的是一个人运用情绪的能力)
2.家庭共同成长(父母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3.不占有不操控(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而是属于他自己的)
4.规矩和爱统一(没有护栏的桥无比危险,像敬畏法律一样敬畏规矩)
我个人对于规矩和爱的理解,就像一行禅师所说:真正的自由不是你可以为所欲为,而是你可以脱离思维、行为惯性,活出真正的自己(脱离惯性则自由!)
有多少时候,一个事情发生在我们面前。做主的不是我们真善美的灵魂,而是潜意识操控我们的记忆和情绪。真正的爱是带着规矩的,真正的规矩也是带着爱的。爱和规矩就像桥上的护栏,你有时可能不会用到它,但是它在那里,你就走的安心,信仰亦如此。
比出于本能的爱更难的是耐心,我常想。
耐心来自于什么?
那大概是一种上升到信仰高度的爱。这种爱让人学会谦卑、理解、温柔而坚定。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就像Monty对每一匹马的爱。年轻的Monty因不忍父亲粗暴驯马的方式,尝试用新的方式去接近马群,用耐心和爱去等待、感化马的回归,这种利它之心的尝试成功了。而父亲,却在看到他的行为后勃然大怒说他是骗子。父子从此决裂,Monty也因此大半生被人误认为骗子…
Monty60多岁时,为了让世人相信他的驯马方式,更人道可行。借由团队的帮助,将野马分离马群。在狂野中,陪着野马整整奔跑了三天三夜,野马终于心甘情愿的被驯服了。
有人说:这是疲劳战术,野马脱离马群后已然没有选择,只能跟随Monty,就像汪洋大海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可是,在后来那么多日日夜夜里,野马依然有选择权,它没有选择跑掉。在给野马装上马鞍(我理解为法律道德,挑战挫折)时,依然困难重重。野马一次次警觉和反抗,Monty依然温柔而坚定。最终,成功了。这个过程我看得泪流满面…
想起很多年前让我无比感动那首诗。
“我这一生渴望别人妥善安放,悉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又想起《小王子》里的“驯养”…重新理解,这就是驯养。
(野马比孩子难教,野马尚且如此?孩子为何不能?一切都有机会。)
有人说:Monty是为了驯服马结果而坚持,上升不到教育和爱的高度,这是一种功利性目的。
一位60多岁的老人在狂野中奔跑三天三夜,对野马不离不弃的守护,最终野马驯服。不管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是一个小小的奇迹吧!如果只是为了一个功利结果,很难坚持。人创造奇迹,一般都是信念和信仰在发挥作用。
稻盛和夫说:精于一业,了解一切。也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提升心性,塑造人格。
再一次理解了这句话啊!
爱是一切存在的共性,幸福是普世的追求。当真爱和利他之心被唤醒的时候,良知便不会沉睡,驯养马和教育人也有了关联。
父母借由孩子,有机会再一次成长完善自己。这是上帝赐予我们多大的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