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70324
篡位者大多有所作为,朱棣算一个。在小侄朱允炆削藩之时,以“靖难”之名,主动反击,篡得帝位。在位22年间,迁都北京,亲率大军五征漠北,四面扩张,将大明帝国的触角遍及南沙、库页及西南边陲,“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朱棣之后,明朝再无能出其右者。
一个篡位者,违背了先帝订立的纲常,道义上他是被谴责的,但就是这样一个“背信弃义”的人,却能扭转日倾的局势,走向国力富强、人民富庶、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的新时代,不得不让人佩服。借用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里的论述,浅谈朱棣的两点权术。
其一:“如有必要,君主应随时抛弃传统道德”。朱棣是最像朱元璋的,朱元璋虽想立其为储君,但恐乱了纲常。太子朱标是“仁怀之人”,但好人却无好命,未及登基即撒手人寰,只好把江山移位给小儿朱允炆。历来雄才大略都心狠手辣,仁柔可以,但必须要看场合,一贯的仁柔难堪君主大任。朱允炆就是太仁柔了,削藩不成,反而激化了矛盾。“一位机敏的君主从来不乏正当理由使他的背信弃义显得冠冕堂皇”,说谎不脸红,里外都有理是朱棣最像父亲的地方,君王若不厚黑,或许是玩不转的。
其二:“君主进行斗争必须像人又像兽”。仁慈和残暴本不会用于同一个人身上,朱棣却同时拥有了。他在军中有着十足的掌控力,高腔大嗓,风趣幽默,让人感觉像邻家大叔般毫无架子,在下属有困难时、主动相助。朱棣长袖善舞,擅长小处着眼,恰到好处的作秀,树立起仁义、慈怀的美好形象。在当权主政后,面对谏言者、反对者的残暴却令人发指。在滥杀无辜、忠义之臣时像极了他父亲,因为,对于朱棣,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不在于道德品行,而在于立场。“人民宁肯辜负一个爱戴的人,也不会违背一个畏惧的人”。在他眼里,仁慈只是手段,别人的生命只是捏在手里的牌,根据需要想甩就甩,毫无敬畏。萝卜是利益,大棒是暴力,以利益引路,以暴力来保障不偏移自己的方向,这也许是解释君主分裂人格的落脚点。
作为君主,朱棣是成功的,虽与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的思想相悖,但对于其篡位者的身份而言,他的所作所为似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对君主而言,道固然重要,术亦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