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真没想到,期盼已久的迪士尼新作《花木兰》,从去年盼到今年,最终上映的是这样一种效果。
豆瓣上已经低于5分的评价,已经着实让如此大制作的电影尴尬了。
因为疫情的影响,本来对期望值很高的北美市场已经遇冷,如果在中国市场能大放光芒,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目前看来,这次如有大获成功的机会,那实在是太难了。
我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6点20场次去看的《花木兰》。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恰逢周末的饭点,总之,影院里只有四个人。
我是伴着最后一排一位观众的呼噜声看完的,真不知道他的情侣是怎么忍受他的。
差不多是电影才演到三分之一的地方,这位忍不住瞌睡的观众,就选择了自我放弃。
有网友说,对说英语的花木兰无感,感觉入不了戏。但更多的网友说,看了大家的评价,根本没有去看的勇气。
我选择去看,最重要的是好奇,西方人是怎么表达我们的经典故事?对于我们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他们是怎样用世界语言和文化来沟通的。
凭这一点,我觉得花木兰就有其独特的价值。毕竟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文化这件事,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优势。
有人觉得,这部花木兰拍的有些莫名其妙,和自己想象中的花木兰不一样。
其实编剧团队和导演还是下了功夫的。在人物的刻画和改编上,尽可能通过细节让人物更加饱满,但在我看来,也可能这样的历史人物耳熟能详,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
从花木兰的整体观感来看,编剧团队并没有突破所谓的故事模型,又要考虑表达这样的历史人物,得遵循既往的故事积累。总体上来讲,的确花木兰这个故事原型,本身就很难塑造。
尤其是片中那个象征家族荣耀的凤凰,一次次地很直白的“现身说法”,本来应该是隐喻漫不经心的抓心,结果却成了摇摇晃晃的风筝。这个象征的感觉,倒是真心拉低观看品质。
巩俐饰演的巫女角色,悲剧的有些伤感,有些奇幻。也许这就是迪士尼的故事基因?一定要有一个不那么坏的反派?
其实把巫女这段戏剪掉,似乎也不影响剧情的推进,感觉并不是太有必要。
我想起曾看过作家阎连科,对花木兰这个角色的分析,真心是启发了我,从新的一个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
02
我们从木兰诗里都能看出,木兰一开始从军,就是因为家族现状和保家卫国的需要,感觉一夜之间木兰,就穿上战袍勇猛杀敌。
从有限的史料和文学记载来看,我们并没有什么机会设身处地去想,木兰这样一个女性,因女扮男装的身份,每天混在男人堆里,可能会遇到,因女性身份引起的尴尬。
现在想来,书写花木兰的应该是男性,完全体会不到女性的细腻心理。只是突出了女扮男装,像英雄一样建功立业。只有等到凯旋归来,又自觉回归女性日常生活这样一种状态。
这种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木兰这个女性人物的塑造,其实是符合男性心理预期的,甚至可以说是被男性塑造的。
这样的木兰虽然是有勇有谋,但最终都是以社会的准则和外界的评判,作为自己所有行动的依据。
似乎打完胜仗,脱下军装花木兰的女性身份就完全融入日常,感觉到这种转换,快得没有转化和思考留出的空间。
从这点上来看,我觉得迪士尼版的花木兰处理的还是比较好。
至少选择入口,是先对花木兰的童年进行塑造,用天赋异禀“元气旺盛”进行了剧情铺垫,一个从小上窜下跳突破传统的女孩,为之后替父从军埋下伏笔。
在重要的时刻,木兰可以做出替父从军的选择,让人信服。
在从军的过程中,还用细节呈现了她身为女性面对一群男性的尴尬,让我们能感同身受,因隐藏自我真实身份的女性的产生心理焦虑,表达的还是细腻、生动。
在构建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的过程中,也比过去同类题材更为充分。
花木兰能够以女性身份,更求真的本心面对自我,才充分释放出自身能量,在战场上勇猛杀敌,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传统的进步。
然而,最终在救了皇上获得军功之后,自己却选择回到家乡,对父母尽孝。
但这种选择本身,其实无关男女的身份。这种自愿选择,体现出一种选择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03
但不管是从花木兰的父亲,还是周围的邻居,似乎都在不断的提醒木兰她的女性身份。
这种外界力量形成的压力,一直会对木兰形成一种宿命。
大概率上,我猜这个回归日常的木兰,会按照人们期待的样子。渐渐适应周围的一切,甚至和心爱的人有一个家,接着还会有小木兰吧。
这样的结局,平淡而真实。
但很多人不满意这个结尾,是觉得这种戛然而止的开放式结局,没有让人看到木兰因此获得足够的荣耀和应该得到的一切。
毕竟木兰轰轰烈烈的用命赌上打败敌人,难道不该过上另一种更耀眼的人生吗?
这种对女性个体崛起过高的期待,始终也只是一种期待。
在我看来,凡是过分期待结果的事,都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或者是对他人的渴望度太高,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其实也与性别无关。
大概迪士尼版的花木兰,只是一种更为现实的情境表达。
热闹和喧嚣总会过去,生活本身就是那些看似平淡无味的日子,需要你用自己的方式去填满意义。
传统的花木兰是在书写者的塑造下,可以一夜之间成为勇士,又能一夜之间回归女性身份。
而迪士尼版的花木兰,则是自己选择回归女性身份。这其实正好代表了现代社会中,一群更为真实的女性。
在职场上,女性需要和男性比拼,在生活中,女性还需要比男性承担更多的养育责任和生活照料。大多数的女性,并没有比男性少做多少。
每个不同的场景下,选择主动融入的方式,其实是对现代女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考量。
其实,不是说英语版的花木兰不入戏,而是影片提炼出的真实,让我们没有看到对花木兰所寄予的憧憬和想象,这种失望本身,是很复杂的。
犹如把一个球高高的抛在空中,当满心欢喜,眼看就要把这个球接住时,球却突然被旁边刚来的一个高个接住拿走了。
我们怅然若失的看着对方拿球走了,可想了很久,才会为此沮丧,原来这个球本来就是我们的。
我猜,这也许就是很多人,看到花木兰结局时的感受,因为我的感受也恰好如此。
本文参考文献:
1.戴锦华《昨日之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阎连科《她们》河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花木兰》官方剧照,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