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课程超值,还有最后20个名额就要涨价了,快订!”
“这个老师在饭团上开课了,9.9那么便宜,还在犹豫什么。”
“这个老师终于开放小密圈了,快进,满300人价格要翻倍!”
……
熟悉吗这些声音,可能是你在群里看到的推荐,可能是你在朋友圈刷到的呼唤,可能是你心中渴望蜕变的梦想在起舞狂欢。可是日复一日,某一晚夜深人静,回想自己花出去的钱,辗转于各个课程、平台耗费掉的时光,再对比自己的进步,你会不会慢慢滋生出一种名为无力感的情绪。
1. 囤积症有毒
手机付费的便利,金钱观念的改变,对知识付费的肯定,以及无边的焦虑,导致了一大批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的人囤积了大量的课程。然而从购买大量的书籍堆着不看,到屯着大量的课程专栏躺在手机中,发生了什么改变吗?
除了载体变了,我们好像离知识更近了,谈资变多了,什么话题都觉得熟悉却又似是而非,我们却没有底气将自己称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好像懂一点,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付费买知识是容易的,去阅读学习就难多了,更难的是去处理和消化,去应用和实践,去搭建知识的模型框架,所以大量的人只是通过购买抵消掉心里的恐慌感,用简单的付费这个行动替代了真正需要付出心力和投入的践行。
2. 想要的太多,只在应付
英语还是要克服的,每天增加一项任务,花一个小时读英语文章吧;元认知能力听起来很高级又靠谱,每天冥想半小时,应该能做到的吧;反省复盘挺好的,很多大牛不也这么做吗;吃早餐很重要,身体才是一切的前提……慢慢的,原本这些看起来很美好的单项任务变成了负重,淹没了你,他们每一样都挺好的,可偏偏你只能完成得潦潦草草,为什么会这样?
在《夜访吸血鬼》中,汤姆克鲁斯扮演的吸血鬼总是着迷地看着街上来去匆匆的行人,然后有一次他对同伴说,人类很迷人,因为他们总是如此匆忙。是的,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地做着所有的事,青春为什么美好,因为我们尚以为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浪费。
吴伯凡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
这样的一种匆忙,其实,对你的世界,对你所做的事情以及对你周围的世界,以及对他们都是一种浮皮潦草、无所用心的应付,甚至是一种抵触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劣质化”。你拒绝跟自己、跟他人进行深切的接触,应付式地做事,应付式地生活,这样的状态就是一种远离“禅”的状态。
郑重对待手上的这件事,眼前的这个人,不要应付。
3. 那么焦虑为什么
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李笑来老师提出:注意力>时间>金钱这个公式,每个人醍醐灌顶,谨记、应用、强调,可是,将注意力花在学习的周边就说明我们珍惜注意力了吗?
还记得挑书的原则是什么吗?还记得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吗?因为阅读一本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但因为看个专栏或者课程比较省力,所以我们就不需要费心挑选,一股脑装进脑子了吗?因为害怕错过,于是疯狂付费,随大流囤积大量课程以免涨价吗?因为相信付费就是捡便宜,于是无需甄别,收费的就是适合自己的吗?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警惕性思考只是有时启动,而有时罢工吗?
爱偷懒,寻捷径,选择轻松的、回避困难的,是我们逃不开的难关,无论旧载体书籍,还是新媒体专栏、课程,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是文字和思想。我始终记得在《哈佛女孩》中有一个场景,那个福利院的老师问那些穷孩子们:“知道为什么我们的教材是被装订起来的,而不是一整本书吗?是因为我们的授课是免费的,没有足够的钱吗?不是!因为承载知识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装订的纸张汇集起来的是更多人的思想。”
所以现在泛滥的那么多的载体只是利用知识的焦虑将我们从书籍中引开,看似解救了我们,提供了更便于服用的知识药丸,实则他们只是糖丸,淡淡的甜味麻痹你的味蕾,暂时抑制住你的恐慌,带来虚妄的满足感,实则你欠下的债依旧没被填补,慎选容易的,小心被各类形式迷惑,反而迷失了方向,LESS I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