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坐看“文”起时

行到水穷处,坐看“文”起时

暮春的雨总带着三分缠绵,七分试探。我攥着半块被雨水泡软的桂花糕,站在青石板路的尽头,望着眼前突然断流的小溪发怔。那溪水昨日还叮咚作响,绕着青石碾盘画出银亮的弧线,今日却像被谁悄悄抽走了筋骨,只余下一汪浅滩,露出水底褐黄的卵石,像一串被遗落的旧算盘珠子。

这是我被困在这座深山古村的第三天。原是为了寻访一位据说藏有清代手札的老秀才,却不料连日暴雨冲垮了下山的木桥。同行的驴友早在昨日便跟着采药人抄了险峻的便道,独留我这个被雨鞋磨破了脚后跟的“文弱书生”,在这座只剩三五户人家的村落里踯躅。

“后生,进来避避雨吧。”檐下传来苍老的声音。我抬头看见一位穿着靛蓝土布褂子的老者,正用竹篾慢条斯理地修补着一只簸箕。他身后的土坯房墙上,糊着泛黄的旧报纸,边角被岁月啃出毛边,隐约能看见“智取威虎山”的黑体标题。

我谢过老者,挪进狭窄的门廊。檐角的雨珠串成水晶帘,将外面的世界隔成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老者放下簸箕,转身从屋角的陶罐里摸出一把炒得焦香的南瓜子,用粗粝的手掌捧着递过来:“尝尝?去年秋里收的,甜着呢。”

嗑着南瓜子,听着雨打芭蕉的声响,老者慢悠悠地说起村子的旧事。他说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的歇脚点,当年马帮歇脚时,火塘边总围着人听故事,有讲薛仁贵征西的,有说孟姜女哭长城的,还有走南闯北的货郎带来的异域奇闻。“那时候啊,村里的孩子不识字,却能把《三国》里的故事倒背如流。”老者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仿佛看见当年火塘边跳动的火光,“后来路断了,人也走光了,那些故事就像这溪水,慢慢就干了。”

我忽然想起行囊里带的那本《唐诗选》,原是用来在旅途中解闷的。此刻翻开来,指尖触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墨迹在潮湿的空气中微微发潮。王维写这句诗时,大约也和我此刻一样,站在无路可走的绝境里吧?只是他没有焦躁地寻找出路,反而坐下来,看云卷云舒间生出新的景致。

雨渐渐小了,天边透出一缕淡金色的光。老者指着屋后的竹林说:“去走走吧,雨后的笋子冒得快,说不定能踩着新冒的竹荪呢。”我换上他给的一双胶底布鞋,踩着湿漉漉的青苔,往竹林深处走去。

溪水断流的地方,露出一片布满水纹的卵石滩。几只羽毛湿漉漉的麻雀在滩上跳跃,啄食着被水流冲来的草籽。我在一块平滑的青石上坐下,看着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在石上织出晃动的光斑。忽然发现,石缝里嵌着一枚小小的贝壳——这座海拔千米的山村,竟曾是远古的海底。

那一刻,心里忽然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那些困在旅途的焦躁,那些为采访无果而生的沮丧,都随着溪水的断流沉淀下去。我想起出发前编辑催稿的邮件,想起为了寻找“爆款素材”而四处奔波的日子,忽然觉得有些可笑。我们总在追逐着什么,像急流中的鱼,以为只有不断向前游才能抵达大海,却忘了停下来看看水底的卵石,听听岸边的风声。

回到老者的屋舍时,暮色已漫过竹梢。我从行囊里掏出笔记本,借着昏黄的煤油灯,开始写下今天的所见所闻。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没有鲜为人知的秘闻,只是记录下断流的溪水、雨后的竹林、老者掌心的南瓜子,还有石缝里那枚沉默的贝壳。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着窗外的虫鸣,竟生出一种久违的安宁。

深夜,雨停了。推开门,月光像一层薄纱铺在地上。远处的山峦露出朦胧的轮廓,断流的溪谷里,不知何时又响起了潺潺的水声——许是山涧的积水正顺着石缝渗出来,重新汇聚成细小的水流。我站在月光里,忽然明白,所谓“水穷处”,从来不是绝境。就像这溪水,看似断了,实则正以另一种方式,在看不见的地方继续流淌。而文字,便是那流淌在心底的溪流,在我们以为灵感枯竭时,只要肯坐下来,静静聆听,便会从某个意想不到的角落,悄然涌出。

第二天清晨,采药人捎信来说,山下的木桥已经修好了。我收拾行囊准备下山时,老者递给我一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竹荪和一包南瓜子。“路上吃。”他说,脸上的皱纹里盛着晨光,像极了石缝里那枚贝壳,朴素,却藏着岁月的温润。

坐在返程的车上,翻开笔记本,那些在煤油灯下写下的文字,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忽然觉得,这次看似“失败”的采访,或许是我最成功的一次远行。因为它让我懂得,当我们为寻找素材而疲于奔命时,不如停下来,看看脚下的路,听听身边的人,写写眼前的景。毕竟,文字最美的模样,从来不是刻意雕琢的传奇,而是那些从生活的缝隙里,自然生长出来的,带着露水和泥土气息的真实。

就像此刻车窗外掠过的风景,田野里的稻穗在风中摇晃,远处的炊烟在晨雾里升起,一切都寻常得不能再寻常。可当这些画面落进心里,落在纸上,便成了最动人的文章。原来,所谓“文起时”,从不在远方的奇闻里,而在每一个“水穷处”的转角,在每一次安静的驻足里,在我们与这个世界温柔相待的瞬间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