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知识分享蔚然成风。普通人如何掌握正确的方法,实现弯道超车的梦想,这一类干货风头正茂。但是买了课、听了讲的人那么多,真正实现崛起的比例有多少?
有人说这取决于践行与否。这话没错,去做,是改变的根本。但是在践行之前,还有意义同样重要的一件事,被不少人忽略,即,你怎么理解、消化“牛人”的干货?
一般这类干货都会强调一点,对“普通人”行之有效,所以吸睛力量巨大。
普通,即意味着最广大范围的人群,因此不具备较强的个体针对性,不结合每位个体的独特性。
就像星座测试,不论你怎么看,答案中似乎都有大量让你觉得言之有理的内容,但是,当你真正开始要实践的时候,总会奇怪地发现,这实践和道理之间,怎么好像差了点什么?问题就在这里。
普适性,对干货分享者来说,是没错;但具体到接收者,如果你希望有效地吸收、内化这些知识养分,那一定要特别关注,普适性背后个体的差异性。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001 没有前戏的干货要小心
没有任何前情提要,一上来就直夸一套工具、理论、理念有多么好,务必对此保持审慎的心态。
有两件事是应该交代清楚的:分享者本人通过这样一套方法,获得了怎样的成就?在使用这套方法前,个体的状态又是如何?
对于接收者来说,有一点至关重要,个体的硬件不同,会导致适用的方法(软件)完全不同。毕竟,有一个适配的问题在。
你说,每天只睡4个小时就可以精神抖擞,持续工作12个小时也照样神清气爽,这样的人分享的精力管理方法,均值已经超过了你的上限。去学习他的一套理念,你不是勤奋,是在搏命了。
002 背后的思维逻辑比干货本身更重要
即使你确信遇上了对味的干货,奉若宝典,但是说实话,最重要的都不是干货本身。
如果你能从字里行间,去推敲、分析、理解分享者的思维特点,TA是如何在过去所处的困境下,找到拯救自身的方法,并且是如何运用,如何针对自身的特性校正方法,更好地服务于自身目的,从“普通人”蜕变为“牛人”,这样的收获可比吞下干货更有价值。
毕竟,这时候你所掌握的是Why & How,而干货只是What层面的内容,是对方已经得出的结论。掌握前者比掌握后者,远具有持久发展性。
003 纵向对比胜于横切一刀去看
如果有条件,关注一个人的知识分享,不要只看那么一次,要联系历史和现实,纵深上研究挖掘。其中的原因在于:
第一,了解他本人取得了怎样的进步。看看他过去的思维风格和水平、成就是怎样的,现在思维上有了哪些变化,技艺上有了怎样的精进。眼见为实,你一对比就知道了。
第二,避免断章取义。很多牛人的干货分享是有前因后果的,后文一些结论的提出,是在前文一些概念奠定的基础上。如果只看一小段时间内,或只看某一篇分享,则容易断章取义,误入歧途。
第三,慢就是快,对时间要有耐心。我们老说读书,特别是好书,要精读,从头翻到尾,字句细琢磨,这样比囫囵翻一遍,收益高太多。
那么有价值的人,不也是本“活书”吗?你读这样一本无字书,一样要放得下姿态,拿得出耐心,细品,才见真章。他是否适合你,有多适合你,哪些部分更适合,这些读久了,答案才更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