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实现理想的行为。
自控:避免不理性的行为。
实现目标的障碍:
1.敌大于友的环境
→ 减肥期家里一堆零食
2.想诱惑你偏离目标的人
→ 减肥期同事约你聚餐
3.小概率事件的高发生率
→ 临时加班、生病、意外访客……
4.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精力、动力、自律都会衰退
→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在晚上渴望吃零食,而不是早上刚睡起来。
5. 忽视过往失败的经验,期望现在的你不会犯过去的错误。
→ 搞清楚自己什么情况下会失败,提前计划好应对措施。
如果你不创造环境,环境就会改造你。
1.根据预测,准备环境
→ 我预测周末在家看书会受到干扰,所以决定去图书馆看书。
2.回避会带来风险的环境、诱惑因素
→ 认识到自己意志力有限,盲目地让自己暴露在诱惑中,还狂妄的认为自己能掌控全局不受影响,是愚蠢。
→ 避免进蛋糕店,避免把食物放在视线范围内。
3.根据环境调整你的回应
和有些人讨论知识是相互交流学习,但和有些人讨论这个话题就会被视为装逼、炫耀、好为人师。
预测、回避、调整只是在当下面临挑战时的权宜之计。
要想长久地改变需要:
1.创造积极习惯
大胆想象一个全新的自我,你就知道想要培养什么新的好习惯了。
2.保留现有的积极习惯
认真筛选出已有习惯中哪些是有益的,保留它,目的是,少做一些错误的改变。
→ 早睡早起、学以致用、每日学习、周末去图书馆、始终意识到自己有所选择。
3.消除可能致命的坏习惯
真正的考验是:消除一些貌似无害、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甚至相信它对我们有利。
→ 以感情而不是以原则为中心、用不健康的食物慰藉自己、看偶像剧(我以为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影响择偶观不说,还浪费时间)。
4.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
→ 客观事实
如:没有人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从起点到终点必然要经历过程,不可跨越,不可一蹴而就。
没有一劳永逸的事。
你不能改变别人,除非他愿意改变。
……
增加投入度
每日自问: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
→ 关注自己可以掌控的、自己的责任、自己的努力程度
→ 而不是自问:我是否达成目标?
(关注环境,给自己寻找借口)
成功的秘诀:增加成功次数。
这不是废话!
成功的经验会激发下次成功的信心。
→积累成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功。
→提醒自己上次都成功了,这次肯定也可以。
以结果为导向
做出积极的改变,而不是证明你有多聪明、多正确。
例如:卖弄学问(当众纠正对方)
“早就给你说了……”
道德优越感
抱怨
什么时候需要三思而后行?
1.是否如实表述个人想法时
→ 改善情况 √
→ 伤害他人 ×
2.与他人(尤其是不太熟的人)的想法不一致时
→ 高效利用自己的时间 √
→ 争辩,分出胜负、对错,非但不能改变对方的想法,还会破坏友谊,制造敌人,留下不好相处的坏名声。
3.当最终决定和你的想法不一致时
德鲁克说:世上所有决策都是由掌握决策权的人做出的,要习惯这一点。
→ 不要幻想如果是自己有权做决策还有多明智,很可惜,你没有这个权利。
→ 思考:成本——收益,是否值得你反对?
→ 值得:尽最大努力去奋斗。
→ 不值得:
抱怨、反对、忽视→让自己成为不招领导待见的刺头 ×
关注自己能掌控的部分做出努力 √
4.后悔自己的决定时
→ 选择把时间浪费在后悔、怨恨自己 ×
→ 选择关注吸取教训、关注如何改善 √
规划的意义:
规避其他选项的干扰,化繁为简。
→有了简明的流程,只需要执行就好,无需耗费精力再去做选择。(人的精力有限)
尽可能的在生活中应用规划
无需选择→无需自律→没有精神损耗
例如:
以原则为中心的规划,除了执行正确的事这一个选择,再无其他选择。
→有时,你需要提醒自己有所选择,比如选择快乐。
→有时,你需要刻意限制自己的选择,比如只有执行这一个选项。
成为更理想的自己,其中的幸福感不是钱能买来的,也不是旁人的恭维能换来的。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欣赏,给自己的满足,是一种“但愿人生常如此”的感觉,它只能来自我们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