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有朋友呼唤着,大家一起趁着周末出去玩玩。
我有些犹豫,要做的事情挺多的,有点舍不得时间,但又想去。正琢磨着,还没开口,对方已经回话:“你挺忙的是吧?那你忙你的,我们自己去吧。”紧接着,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没人再搭理我。
我很委屈:我也不是不想参加集体活动,只是真的很忙啊,每天待办事项都有二、三十件,我能怎么办?
其实我挺为难的,一方面我觉得休息日都不能陪伴家人朋友,这样是不对的。另一方面,我又为事情的繁多而感到苦恼。
所以在看到《不做——让人生更丰富的减法哲学》一书时,我整个人都是懵的:不做?还更丰富?这怎么可能?
真读起来才发现:人生不过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过日子。我们为了“要做”而浪费了太多人生。
这本书的作者辻信一,是日本一位文化人类学家和环保主义者。2009年,他出版了《为了慢生活的“不做”》一书,这本书就是在其基础上修改后的作品。2016年,这本书由后浪出版公司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辻信一在书中提到:现代社会是一个“要做”过剩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一长串的“要做”清单。当时间不够的时候,我们便大力提倡“效率”,但当效率提上来、节省了时间之后,我们又会把这些空出来的时间全部用新的“要做”填满。
辻信一先生把这称为现代人的“空白综合症”:即我们见不得日程表上的空白时间段,总想把它们全部用待办事项填满。
但填满的,全部是“要做”,我们真心喜爱的“想做”,却不见踪影。而我们这样拼命努力地工作,不就是为了有一天可以去做“想做”的事吗?为什么我们会让“想做”为“要做”腾地方呢?我们又该如何,才能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书中,信一先生举了日本电影《海鸥食堂》中老板娘的例子,当游客羡慕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她说:我不过是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罢了。
事情就是这样简单:为了“想做”的事,我们先从“不做也可以”的事情开始,给自己列一张“不做”清单吧!
在书中,信一先生列了这样的“不做”清单:
不看电视
不赶车
不用一次性用品
吃饭时不谈工作
不浪费上厕所的时间
……
表面看来“不做”,好像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一样,但细细想来,所有的“不做”全都是“在做”啊!
不看电视,我在感受生活
不赶车,我在摆脱尴尬、慢慢行走
不用一次性用品,我在珍惜生活、保护环境
吃饭时不谈工作,我在认真吃饭
不浪费上厕所的时间,上厕所,重点就是在排泄啊
在空间上,许多人的断舍离总是断不干净:扔了旧东西,家里有了空地方,就必须要买新的东西填满。有了新衣服,就一定要买其他可搭配的衣服、鞋子、包,我们的欲望无穷无尽。
时间也是如此:我们用无穷无尽的事项填满了所有时间,却忘记了我们生活的根本目标;我们盼望简单生活,却用无穷无尽的“要做”亲手摧毁了自己“简单”、“要做”的生活。
当我们老去,我们回忆起的,不是每日做了哪件事、完成了哪个项目,恰恰是我们为“要做”而常常放弃的那些生活中的琐事:与朋友的交往、家人间依偎、晨光下的牵牛花、夜幕下的牵手。
生活本身很美,只是我们在外面包裹了太多的名、太多的利、太多为追求而进行的追求。层层包裹之下,我们便忘记了最初的梦想,是简单快乐、做自己想做事情的生活。
放下这些“要做”吧,列一个“其实不做也可以”的列表,让生活回归本心,变得简单又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