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芳华》最近挺火的,每天刷开朋友圈,总有那么几条是关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于是,尚未亲临电影院,我已经学习了好几遍“活雷锋”刘峰的英雄事迹。对于这样一位好人,我忍不住想,这个人不像正常人哟,做好事总得有些什么小小的企图吧,假如没有小小的企图,那这样一个一心为公的人还是“人”吗?
看过电影,我想说,黄轩演得真好,这人被他刻画得多真实哪!他怎么就不是一个人呢?他处处为人着想,时刻保持着一枚暖男的水准,比如何小萍初来文工团时,领导让她展示一下,他贴心地说,长途跋涉,又没有热身,就不要展示了,免得受伤。再比如他回去领奖,给战友们带上父母捎来的各色特产。他爱着的那个姑娘不爱吃饺子,他悄悄眯眯地为她煮上一份细面条。他做的种种好事都不过是生活中细微的,平凡的细节,却满怀着对朋友和爱人热忱的情意。这些让他变成了一个好人,一个只能无我,不能有私的好人。他情不自禁地抱了一下自己心爱的姑娘,姑娘的回报却是以流氓罪告了他,转瞬之间,他再也不是那个战友心中的“刘峰”了,他是一个令战士们嗤之以鼻的的人。刘峰就这样被残酷地审判了,被流放了,被判了“死刑”。
多年以后,战争结束,时代巨变,刘峰重回文工团,来到萧穗子的宿舍,踩到一块残破的地板,他还是会蹲下来说,“这得补好了,哪怕只住一天,也得补好了,可别崴着脚。”刘峰还活着,依然做着一个“好人”该做的事,可他的眼睛里光芒永远消失了,曾经,那里有活力,有希望,有熊熊燃烧的火焰。
二
闺蜜近来极度悲伤,原因是失恋了。她总是念叨着“失去这个男生并不是她悲伤的主要原因,悲伤是因为自己在这段感情里活成了一个傻子”。她爱他,这爱可以顶住家里的层层压力,这爱可以经受住千里之隔的相思。甚至这爱让她低到了尘埃里。她总是信誓旦旦地说,“再也不跟他好了。”转眼之间,男生几句好话,几句歉意,便手挽着手出去逛街了。商场里溜达了一圈,男生却舍不得为她花一块钱,反过来借她三千块钱为自己添置了一块七千块钱的手表。她期待着,等待着,自我安慰着他只是有点点自私而已,不太会照顾人吗,总是会变好的。等来的消息却是这男生牵起了另外一个女生的手。她痛苦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翻来覆去也想不明白: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何却如此待我。感情的世界里,是不是一个人的爱与付出总是能得到相应的回馈?答案很明显不是。
三
转眼间,《论语》已经读了一年多。最初的一年里,读《论语》总是令人激动不已,总是觉得这句好,那句也好,感叹孔圣人对生活的感悟太过于到位。今年读下来,人总时不时地陷于困惑之中,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总是恨圣人说得不够明白透彻。孔子总是强调当做君子,当有仁心。“君子成人之美”,可这君子,这坦坦荡荡心怀仁义的君子,真的就得到了他人的尊重吗?刘峰可谓“君子”,到头来不过落得墙倒众人推的结局。孔子车马劳顿,不辞辛苦,游历列国,力图将儒家的思想传播,大家口口相传着孔子的思想真是好啊,各国的王公贵胄纷纷前来求教,却没有一个政治家将他的思想真正得以实施。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行为没有得到正向的激励,那么这种行为的实践就会越来越少。问题的关键是这种激励一定来自他人吗?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完全取决于这种行为能获得多少功利性的评价和回馈?那人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虽说孔子的思想没有得到政治家的认可与实施,但他从来没有放弃用一个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也绝不会因此对自己的学说丧失信心。虽然刘峰被他所爱的姑娘以及他所在的群体无情地抛弃了,可这也不能成为他放弃善良的理由。虽然我的闺蜜爱过一个自己不值得爱的人,她也不能因此放弃对真爱的追求呀!因为,爱人,本来就是一件唯心的事情。拥有主动爱人的能力,拥有感知被爱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件正确且令人幸福的事呀!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所有的能量都在流动着,好人好报中的“报”字也许并不是即时的,也不一定来自于你所付出的对象。这“报”可能需要延时很久,不期而遇地来自于某个遥远的陌生人。
huanetk�"t7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