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我是个不会休息的人。
最近一两年,我很喜欢拿一个社会职场痛点来调侃,就是所谓的“我没有时间”,所谓的“时间管理”,所谓的“拖延症”。其实原因很简单,外部环境复杂度超越了个体的驾驭能力。前者不太容易改变,因为社会发展和因为贪心。后者也不容易改变,因为生存生理进化的能力不是一早一夕的事(未来的脑机接口、或类似体外骨骼之类的东西另当别论),个体不但驾驭不了,个体因为贪心和对新奇的天然偏好的生理bug的关系,也很难做出选择为自己换环境(比如从城市搬去乡村或山里)的“熵减、耗散”型行为。而在任何一个问题发生的维度你几乎无法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真正有效解一样,很多人困在时间管理、我没有时间、拖延症这些问题的症状层面,用再多的工具和方法好像还是无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这好像成为了一个困局,无数人困在里面难以脱身。不断催生的生存焦虑和知识焦虑,让知识付费和各种自我成长的教育类产品成为刚需,然而,也无法有效走出困局。我们困在复杂度里,无法脱身。这里突然让我想到华为《熵减》那本书,封闭的系统里默认从有序走向无序,个人和组织也都是如此,所以需要做熵减性行为,创作负熵,或作耗散。在《发现心流》那本书的序里提出了一个精神熵的视角是非常精彩,所以我们在一种生活里呆久了就有点窒息的感觉就是如此,所以需要创造些精神负熵,才有所谓的生命力和“氧气”,走出原来的圈子是,旅行是,尝试新事物、新生活是,写文章是(甚至很多写作者之所以爱写作,以及人需要文学也可能有极强此方面因素),其他可以创造心流的行为也是。所以,为何很多人越休息越累的深层原因大概率与此有关,因为普通的休息,再所谓足够的休息并没能让你感受到了好好的休息的原因,可能就是你并没解决精神熵的休息。也就是说,身体和心灵需要休息,是最粗浅的休息,相对于劳累的休息。深一层的休息,关于恢复能量、恢复生命力的休息,字面意思上理解的休息二字,根本做不到。
在彭小六的书还是古典的书里提到过一件事,就是为何对很多社会精英人士而言,他们的休息并不是我们在九十年代港片里看到的豪宅豪车沙滩度假等场景里享受人生,而更是用学习和折腾自己的方式来休息,简称,根本不休息,反而更折腾。俗气的罗振宇的解释是这些人知道自己的单位时间成本更值钱,直接休息是浪费,所以用更有“投资”自己的方式来让自己增加价值。这简直就是俗气到家的鸡汤了。用心流那个图就非常容易解释这件事,在技能和挑战持平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处于忘记时间的深度沉浸状态,否则要么是无聊(技能高挑战低)、要么是焦虑(挑战高技能低)。而人的“享乐”本能,会让人持续去探索追求心流那种忘我状态的放心上,很多游戏和享乐性行为,都体现在了从表面的感官和兴趣欲望的满足到不断产生心流的方向上。简称,只有“感官和兴趣欲望的满足”反而根本不能真正的满足了。这也是《真实的幸福》《持续的幸福》这两本积极心理学派系书籍以及《幸福:追求比得到更快乐》也都提及了追求的过程要远比最后满足达成的结果要有幸福的多。回到刚才社会精英人士如何休息的问题,他们反正是用更折腾的方式来休息,并非是他们不懂休息,而是他们是用不断创造心流的方式来休息。结果你会发现,身边很多人已经也是这样,是整个社会在发展的结果。
但这也出现了两极分化,或者说两极的交融。一方面,很多人(不管是精英还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处在不断“沉迷”于对心流的探索和追求之中,一方面,很多人形成了一种应对生存焦虑、知识焦虑、成长焦虑的低水平勤奋之中,用这种勤奋状态来形成了对自己的安慰,和处于了一种更加过劳、低效的非良性张力之中。很显然后者更加形成了压力、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劳累,也容易处于身体崩溃或精神崩溃的不远的边缘。问题是,这两者(也就是真正的心流状态也就是精神负熵,和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劳累也就是压力)几乎互相交融,很多人(不管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并不容易区分出来。这样,就又形成了就算看到心流和精神负熵的存在却更加不会休息的新误区。
这个精神负熵的事,解决了我心里一个困惑,就是很多次我在劳累一天(不管是企业课程、行业大会学习一整天、还是做项目)之后,在很体力疲惫的时候,反而很想在星巴克坐几个小时,从傍晚六点到十点关门,看几本书,充充电,对,对我真是充电。当然不是知识,而是探索一本本书的过程本身对我而言,是一种思维旅行一样,是一种放松和心流的沉浸,别的其他都不想,就在书里探索和旅行就好了,不管是管理类、社科类、人文类还是消遣的书,几个小时后后,星巴克关门时出来的时候,才有点兴趣去找个小餐馆或便利店随意吃个什么来果个腹。我一直觉得这个神经病状态虽然神经和反常理,但一定有一定的学术原因,用精神负熵反而容易解释了。或者,换个例子很容易解释,休息日你真的再休息反而还是累,你去运动之后,貌似更累之后,反而后面身体觉得才真正“休息”恢复了,运动就是这样,生理性的调节让身体机能恢复了,我刚才那个劳累后星巴克几小时看书,和爱运动的人在劳累的时候去跑个步几乎同理,这样反而才是更好的休息。
所以休息日休息,反而更累,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但是大多人的休息日根本不是休息,反而是各种娱乐或各种社交活动、家庭活动、个人活动,所以无数人都在休息日快结束的时候觉得更累,比上班更累,时间(假期)更不够用。还是前面的说法,环境复杂度超出我们的驾驭能力,我们又贪心的什么都想要,而更加让我们处于不能驾驭的恶性循环中。刚才所谓的良性的心流的精神负熵在这种恶性循环面前根本不堪一击。我们想要的太多,或者说,大脑的损失厌恶原则,和大脑持续对新奇来劲的生理本能,让我们在这个恶性循环里停不下来。
所以,我们真的会休息么?这个局,我们要怎么破?显然,需要再写一篇来探讨。并且,这个B组是做自我探寻,所以,这么说,前文我全部跑题了,要探寻的自我,结果这文我又探索社会现象去了,反而这也解释和进一步应征了前一段说的恶性循环。此文显然不合格,重写一篇以正视。
书声 丁布
20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