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师表》有感
初读《出师表》,只识表层意思:诸葛亮在字里行间倾诉对先帝的感恩,对蜀汉基业的赤胆忠诚,以及对后主刘禅的殷切期望与谆谆教诲,读来令人动容。
又读《出师表》,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谦虚低调,以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出师之前,诸葛亮兼具“忠臣”“相父”的双重身份,他对先帝的“赤胆忠心”、对后主的殷切嘱托与良苦用心,尤为动人。他不仅直言“亲贤臣,远小人”的恳切告诫,更细致举荐郭攸之等贤才,对宫中、府中之事一一叮嘱,这份“事无巨细”的周全,字字句句皆是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
最令人感动的是,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彼时蜀汉与曹魏国力悬殊,刘禅资质平庸,北伐之路满是荆棘,胜算渺茫。他在表中回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艰辛过往,坦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的焦灼心境,却自始至终未提半句退缩。他深知前途艰险,却将“先帝之托”看得重于泰山。这份信念早已超越个人生死与君臣之谊,升华为对承诺的绝对坚守,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执着,更足以感天动地。
再读《出师表》才懂,它从不是一篇普通的奏表,更如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中。纵使历经千年岁月洗礼,那份赤诚与坚守依旧光芒不减,足以点燃每一个后来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