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Riku Lu on Unsplash
今天思考了许久,关于三体中那句“大部分的人生是偶然”。
我并无心参与科幻世界中对生命产生概率的讨论,而过年这几天,无数次从父母长辈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想到近来读的一些关于思考的书,似乎突然明白一个道理:
大部分人的人生,是一系列偶然想法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呢?我想这大概是三个阶段决定的:
- 其一,一切结果客观上源自你所坚持的理念
- 其二,你的理念来源于文化、父母、教育和经历
- 其三,你的思考大多时候是固定的喜好
我们所走的路,只会按照客观规律形成分叉口,但是我们在每个分叉口的选择,大多时间并不源于我们对客观规律的真实理解,而是取决于当时的心态和状态。
当我们渴望收获大于害怕吃苦的时候,我们会选择有长远结果的路,反过来我们会选择轻松的路。
但是,有几个预先被当成结论的假设值得商榷:
- 当时视野范围内看到的”长远“路线是否真的有更好的结果?
- 有没有可能还有被视野忽视掉的路线?
- 这条路的尽头是否一定是我们想要的?
用我自己最真实的例子:北漂却无法在(或选择不在)北京定居,那么结局是什么?
当路线拉长到几十年、一辈子,每一步看似”最优“的解,最”合适“的路线,或许更多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在冥冥中就选好的路,而我们,作为一个独立选择的个体,或许从来没有做过真实的选择,因为,我们或许从来没有真正地思考过自己的视野和思维习惯是否合理,是否更多属于偏好与偏见。
每一步都看似更好的迷宫里,我们是否能在余生有限的时间内找到最佳的路线与出路?
如果思考不经审视,如果重要判断不能反复琢磨,那么人生之路便是偶然想法结成的必然的果,结果好坏高低,更多取决于我们未考虑过的客观规律,与努力关系不大。
奋斗的尽头或许只有绝壁,也可能每次正确的选择不过是原地打转。
人生的成功与否只能依赖于未知,即偶然。
而只有那些深刻思考过,严肃论证过,辩证反思过的人生,才是必定会成功的、无论怎样的偶然事件发生都无法动摇的人生。
我因此渴望那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