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你有错——我有责任

在海星教室里,三年级时,我曾反思对于班级文化的构建不足,以致班级的凝聚力不强大,甚至出现让我难以忘记的街舞比赛前排练时学生们互相指责的时刻。

班级里关于指责的案例很多,所以我也曾因为学生之间的互相指责忧虑困扰过,但是,经过查找文献研究,对指责这个现象解析后获得了些平静,慢慢了解了切入的方法。

在社会心理学来看,这种指责是一种社会互动,是一种表达,所以,指责的存在是合理的。当你告诉学生你不应该指责别人时效果甚微,因为我们不能杜绝指责的现象。

指责是从个体的视角出发的结果,会明确地划分对错。指责源于对责任的混淆,常见的语言表达:都是你的错。

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不自觉的逃避责任,觉得是他人的个性造成了这种关系,觉得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别人主导了这样的结果,那么坏的结果,当然也是因为别人造成的。


但是如果从关系的视角看,我们就会看到,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的各方相互配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如果把个人从关系中割裂开来,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他会让人产生因果思维,进而产生对错思维。

对错思维也可以塑造关系,只不过在这样的思维下无论双方原来是什么关系,最终塑造出来的是对立关系,导致的行为就是追究对错。但是对错的标准是什么呢?通常是“你没有顺我意”,在这之前还有一句话:你对我很重要,不然也不会去追究对错了。例如:街舞排练中,有同学互相指责说谁跳的不好、左右反了……前提是这是一项班级活动,你的表现对班级很重要,对我很重要。

不断地去追究对错,追究是谁的责任,谁要为结果负责,会让双方奔于争辩,在追究的过程中就发生冲突,也就破坏了原来的和谐关系。

要走出这种对错思维,最重要的是改变归咎责任的方式:回到自己,承担自己能承担的责任,这是冲破对错思维最有效的办法。

通过以上我们了解到,指责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社会互动方式,破解的关键是承担自己的责任。对于小学生而言,难以做到从关系中去认识彼此的责任,目前我们能做的是可以影响的是指责时的语言表达和情绪状态。

将指责变为陈述事实(或者怀着好奇去了解事实),不对错贴标签,可以说自己期待的状态。比如,篮球比赛上小A不小心将球传给了对方球员,回到教室里小B带着激动的情绪说小A是叛徒,这使小A很生气,A和B的关系有了威胁。反之,小B怀着好奇去问小A当时的情况,让A陈述,并且向小A说明自己的想法:我们是一个队的,我不希望你把球传给对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