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由小说改编拍摄而来,作者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埃德温·金。这部电影于1994年在美国上映,后来在全球范围内上映,好评无数,位居电影高榜。时至今日,影片中表达的人性至善,希望与自由,灵魂的救赎主题也让那些陷入绝望的人一次次受到振奋,催人奋进。笔者也希望能让更多人从影片中得到精神共鸣,心理的慰藉。
首先,影片围绕着大的背景肖申克监狱展开,作者斯蒂芬用其质朴的且富有哲理镜头语言,安静流畅的叙事手法,为我们描述了那个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生存与死亡监狱故事。电影中人物通过自我的“救赎”离开监狱,重获自由。主人公安迪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银行家,因为“谋杀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在监狱中,他遇到了一生的挚友瑞德。用瑞德的话来说:这所监狱里的每个犯人都是无罪的,犯人们被监狱给“制度化”,束缚了他们的人身,思想的自由。也正是这样,主人公开始了灵魂的救赎。
对于安迪来说,自己的救赎就是离开这所被高度体制化的监狱。为此他奋斗了十九年,安迪地道他想要的,他会去争取,会努力去做,可能前面充满危险与未知,但是他也利用自己的理财智慧帮助好友得到了三瓶啤酒,他也在监狱“三姐妹”的威胁下不卑不亢。他也凭借自己微弱却坚韧的力量用六年时间为监狱建造了图书馆。最后他挖通了墙壁,爬过肮脏的污河,在雷雨交加的夜晚,涤尽罪恶,获得重生。正如说:有些鸟是不能关进笼子里面的,他们的羽翼太光泽了。我们能理解安迪的救赎,依靠的是发挥自己的天赋,然后将天赋全然绽放,隐忍,拼搏,乐观,自强。在这世上,有些东西是石头无法刻成的,在我们心里有一块地方是无法被锁住的,那块地方就叫做希望。
与安迪相比,瑞德的自我救赎带有时间的跨度性。其中,从他的三次假释就能看出……第一次假释,假释官问他,你已经被关押二十年了吗,你改过自新了吗?瑞德一个劲的,迫不及待的表现说其是如何真的悔改知错了,但从说辞上来看,他是为了基于对自由的渴望,只是迎合审核人员的官方说辞,最终失败了。又过了十年,第二次假释时,假释官问他有没有真心改过,这时的瑞德多了一些沉稳,多了一些冷静,但是和上次一样失败了……然而又过了十年,他已是一位老人,对自由已经不再抱有希望。第三次假释时,假释官说:你已经被关了四十年了,你对你犯下的罪改过自新了吗?他是这样说的:“我后悔犯罪吗,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到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跟他沟通,我试图和他讲道理,让他明了,但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此时瑞德已经深刻的认识到,所谓的改过自新无非是一套自欺欺人的说辞而已,因为改过自新就是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而他已经不可能去弥补了,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他的错误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自己犯了罪就应该在监狱里服刑,这是对自己的救赎,自由不自由,他早就不在乎了。也正是这一点,打动了假释官,核准了他的假释。瑞德的是一种思想的救赎,态度的转变。这种转变来自安迪,也来自自己的内心对白。最终他在梦中太平洋蔚蓝色海水旁,和挚友安迪热泪相拥……
生活中,我们也曾被体制化所束缚,也曾陷入过绝望,也曾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后悔过,真正能困住一个人的,不是钢铁般的牢笼,而是心中矗立的高墙。但是,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死。只要我们内心不自馁,有召唤,爱自由,或许,总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那些曾经令你难过的事,会让那些默默关注你的人感到由衷的喜悦,也会涉过污浊之河,在彼岸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