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 卢梭
人生一世,自呱呱坠地起,便无处不被掣肘。
《人性的枷锁》主人公菲利普,先天跛足,父母早亡,早早便被送到身为牧师的伯父家里寄养。自小便寄人篱下,尝尽人间冷暖,而跛足更是导致他在求学生涯受尽了同学的排挤嘲笑。为了治愈生理残疾,他寄希望于基督,虔诚祷告,祈求可以如《福音书》中所讲“诚心可以移山”。但结果,直到开学的前一天晚上,他的跛足依然如旧,上帝似乎对他的祷告无动于衷。他痛苦、不甘,质问上天:“上帝难道不应该是善良、全知全能的吗?为何偏偏对他的痛苦视而不见!”
经此一役,小菲利普幼时耳濡目染建立起来的宗教信仰瞬间土崩瓦解,既然虔诚侍奉也无法得到上帝的青睐,那又何必信奉于他!毅然与宗教决裂,彻底摒弃了其时以基督教义为基础的道德伦理观。这也是他第一次主动抛却宗教信仰的枷锁,开始自我寻求人生意义的道路。
在感情生活中,菲利普求爱而不得。疯狂爱上了轻佻放荡的服务员米尔德里德,沉溺于肉体情欲之中,为了她一掷千金几近破产,纵使学业荒废也在所不惜,自卑者的受虐倾向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如此炙热疯狂的爱并没有令米尔德里德感动,反而处处留情,与菲利普的同学彻夜厮混甚至私奔,而菲利普却只能一次次地原谅,一次次在她窘境时施以援手。或许,爱情真的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不曾犯贱,谈何爱情。
在求学就业之路上,也是几经波折。先是在德国学习语言,感觉古板的氛围不适合他。去会计事务所,觉得无聊便任性辞职远走。出走巴黎作画,却深刻地领悟到了自己空有激情却没有创作的才能,再次折戟。而后,艺术之梦破灭的菲利普已别无他想,只求老老实实学医以便养活自己。期间,经历了数次挂科、失恋、没有经济来源等挫折后,终于得偿所愿成为了一名平凡的医生,也收获了一份朴实的爱情。
掩卷叹息,这或许像极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少时自命不凡,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却一次次被现实打脸;视金钱如粪土,却在穷困潦倒时不得不为金钱奴役;渴望热烈美好的爱情,后来才发觉那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反鸡汤吗?哪怕自己已经倾尽全力,但这些努力却一无结果。自始至终,不过还是平凡人的生活罢了。
“好不容易发现了自己的平庸,但却为时已晚,这才是最残忍的事”
与毛姆的另一篇《月亮与六便士》不同,《月亮》中的证券经纪人放弃自己的家庭、事业和优渥的生活,跑到人迹罕至之地,只为一圆自己画画的梦想。画成之际,心愿已了,纵火焚之,也无所遗憾。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只为烟火绽放的那一瞬间。与之相比,作为毛姆的半自传体,《枷锁》显得更为现实而沉重,在历经人情冷暖,卸下桎梏后,艰难地寻求自我存在意义的过程。
人生的意义何在?菲利普也一直在追问自己,直到流浪诗人克朗肖送给他一条破波斯地毯来揭示生活奥秘的真谛:
“人生是一席随意编织的波斯地毯,随机而没有意义”
人生本就毫无意义,这并不消极,相反,却是积极地直面人生。生命微不足道,死亡更无足轻重。不再设定终点,不再计较得失;不再为目的地疲于奔命,亦不再为略过路旁匆匆的风景而悔恨。正如书中所述:“幸福和痛苦一样的微不足道,他们的降临,跟生活中出现的其他细节一样,不过是使得人生格局更趋纷繁复杂罢了。”
有人说,“人生就好比推着石头上山,而人生的意义就像是哄骗自己继续推下去的借口。”,一切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扯下所谓的遮羞布吧,不再刻意寻求不同于芸芸众生的意义。没有追寻,也就没有了枷锁,没有了患得患失、求而不得。活在当下,体验人生的每一个当口,接下生活抛给你的悲或喜,以旁观者的姿态体验一切。在人生这块色彩斑斓、图案繁复的地毯上,恣意地体验,用心地感受,待日子终了的那天,我们会心满意足地离开。
故事的最后,菲利普放弃了去西班牙的打算,决定和萨利结婚,回到渔村去,过平凡人的生活。
最为珍贵是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