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打开朋友圈,中专毕业的一个亲戚写道,最近不更新了,准备考证。工作后学习,时间精力都不如学生时代,她为什么要去考证呢?因为现在的工作月收入太低,必须要有某个证书,才能进入更好的行业提高收入。
由她这个事,我想起了身边很多人常说,以前班里读书成绩特别好的人现在混得还不如自己之类的。
混得好不好的言外之意是赚钱多不多,这么说的人对这事有个误会,读书好和赚钱多一直以来都没有成正比过,同等条件下,读书好在通往考试之路上是有优势的,在学校时,读书好的同学被老师同学关注的程度更高,进入社会后,赚钱多少就看你对社会能贡献多大的力量,读书好在赚钱方面,不是最受关注的指标。
读书好,读书多,能让人看到更丰富的世界,但是以上这些文字是无法说服读书无用论者的。
我是通过高考走出了小城镇,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我的同学中,有的是十八九岁开始步入社会,去了大城市打工赚钱,看到了社会的现实。
在我们接近50人的班级中,大部分人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拿着本科专科毕业证敲进了第一家单位的门。没有考上大学的少部分人只能选择相对门槛低一些的工作。
在我的生活经历中,我看到的是,读书好,可以让人有更多选择。
十年后再看我的同龄人,个别人因为找到了对的行业赚了很多钱,大部分人通过多年努力,渐渐有了比以往更好的生活,而少部分人越过越差,这少部分人中就有个别当年成绩好的同学,所以,他们成了那些成绩差的人口中做常用的例子:“当年这人成绩特好,现在呢,混得还不如我呢。”
有些人为了验证自己的对,喜欢用并不具备普遍性的例子来说服他人,一旦你发现这个逻辑后,下次再听到类似总结,就会自动产生免疫力了。
对与错,是我们学生时常用的判断角度,现在我们长大了,该有些进阶,用更综合的角度去看问题。
读书是讲究方式方法的,并不是你读的书越多,学问越高。我看过很多人,读了很多年的书,生活中的道理却弄不清楚,有人说这样的人脱离了现实,是书呆子,我曾经也犯过这样的错,但这根本原因是读错了书。
比如,当年风靡一时的张德芬的书,我曾经把她那本书翻了很多遍,一度在情绪上貌似得到了缓解,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她的小我大我等等理论根本解决不了我的困扰。后来,我找到了困扰我情绪的本质,总的说来,情绪不好的那些年里我是不切实际没有认清自我的,经过两三年的调整和验证,我收获了一条特别宝贵的经验,书能解决你的一切问题,如果没有解决,那是因为你没有找对书。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过不少学历不高的生意人。他们头脑聪明,精于计算,学历不高在早期没有成为他们生意场上的绊脚石,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代,如果他们想冲破现在的天花板,就得不断学习,学历不高这个短板会慢慢显现它的威力,阻碍前进。
木桶理论很多人都很熟悉,最早大家信奉短板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成就是由他的短板决定的,而现在,人们结合实践,发现短板理论不是那么回事,于是提倡长板理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长板有多长,决定了他的成就有多大,如果他某一个缺点特别明显,并不会妨碍他的成就。
其实,这两种理论都是对的,只是人是复杂的,事物发展是复杂的,所以不能仅用一种静态理论概括某个动态事物。在早期阶段,某事可能适用长板理论,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如果某个缺点特别致命,最终一定会妨碍他的成就,这时候适用的就是短板理论。
读书特别好和读书特别不好,可以借由木桶理论来分析,读书特别好,一定会给人带来很多机会和选择,但他能不能越来越好,也要看他的短板是不是会拖后腿,比如性格上的短板,可能就影响他的成就高度。同样地,读书特别不好这个短板可能在早期不会影响他赚钱的速度,但到了某一个数字,可能就因为读书不好而疏忽了一个细节,导致全盘皆输。
读书一定是有用的,工作后为什么我们会遗憾,当年上学不好好学习?因为工作后才知道,世界如此复杂,小时候读书环境如此简单,那会时间上那么充足,为什么不好好利用来读书呢?
吃饭是需要一辈子持续下去的,读书也一样。为什么我写的标题是普通人家孩子而不是所有呢,因为真正有钱人家孩子根本不需要别人劝,他们早早地在这一点上践行,想尽一切办法给子女最好的教育资源,他们赚更多的钱,为的是能有足够的钱投入在子女的学习教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