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行合一"的理解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辽宁大学有一块石碑上刻了四个字"知行合一"。

这是王守仁,心学的核心思想。也是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我对其思想的理解是,知善则行,知恶则改。通过自己形成的价值观去判断,一件事该不该做。觉得对的立刻去做。觉得错的立刻改正。不以是否利己去判断,而是通过内心深处的良知去指引自己的行为。而且忠于自己的思想。想到一件事觉得是对的就立刻去做。而不是因为某些原因,就把此刻的想法跳过去。做到至诚至信,忠人忠己。所谓万事唯心。就依自己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去做事做人。哪怕在别人看来是个傻子,格格不入。哪怕你从小形成的价值观是扭曲的。亦不可违心而行。是好人就好的彻底。是坏蛋就坏的纯粹。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当某些道理与之前的价值观冲突时。亦可择善而行,形成新的价值观。标杆就是心底的良知。这也是唯心之学,"心学"名称的由来。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是对的,但也许实际是错的。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二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