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鹤然三宝奶爸,我也见过类似的场景,小孩也是这样跟父母说话的。在旁人看来,这样小孩长大后,很可能会成为忘恩负义的人。孩子不体谅父母,孩子缺少 感恩 教育。
小孩根本不体谅父母的辛苦,父母做什么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孩子除了指责父母做得不好外,什么感谢的话,都不会说。
父母是因为爱孩子,才愿意为孩子做任何事并且不要回报,但是孩子有必要知道父母的养育不容易。父母做事情后,孩子需要说一声“谢谢”。
有些家长感觉,让孩子说“谢谢”显得家庭关系太生疏,不愿意让孩子表现出来感激的话语,但是没有这种“仪式”感,孩子会潜移默化的认为,父母为他们做事是理所应当的。
最后会出现父母是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孩子长大后会埋怨父母,没给孩子买房、买车,这些都是父母应该给他的,而不是自己通过努力去买。
不要过分看重分数--父母不要过分看重孩子的成绩,要在家务劳动中,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
中国的父母啊,在家务上宁可自己累,也不让孩子帮忙,总是认为学习才是孩子最大的努力目标,不用从家务活上体现孝心
中国父母最伟大了,每天为孩子忙前忙后,也不为孩子的回报,有时候孩子仅仅说一声:“谢谢妈妈”。妈妈听到了,心里比喝了蜜还甜。但这时候,父母心想:“都是一家人,客气什么啊”
有时候父母会说:“宝宝,没事,妈不累,你有空多去看书,这些活,妈妈来做,不用你管了。你好好上学,考100分,妈妈就高兴,妈妈就盼着你以后有出息!”
营造感恩的环境--父母要树立榜样。孩子做事后,父母也要对他说“谢谢”
在吃饭前,需要布置餐桌,这个时候,我会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识数的亲子教育。
幼童趣事
举一件,发生在我们家的小事吧。
每次吃饭的时候,我都会让4岁大的钧钧和贻贻,他们负责全家摆放椅子和拿碗筷的工作。
吃饭前,我会叫他们:“钧钧,贻贻,爸爸妈妈做完饭了,你们帮我们拿椅子和碗筷好不好。”
这时候他们早就闻到饭菜香味了,他们肯定回答:“好~~”
我就会说:“你们数一数,这顿饭我们家里几个人啊,要几把椅子,几副碗筷啊”
钧钧就会跑到每个人面前,挨个数数,“一。。二。。三 。。。。五。 今天五个人,要五把椅子”
我说:“哦。。数对了,那你把椅子都搬过来好不好。谢谢 钧钧哈”
钧钧会说:“好”因为是小男孩的原因,力气大,他就吭哧吭哧地去搬椅子了,椅子也没多大,他完全可以拿得动。
这时候,我就问贻贻:“贻贻,这顿饭我们需要几个碗,几根筷子啊”
贻贻说:“我们需要五个碗,五根筷子。”
这时候搬椅子的钧钧听见了,就插话说:“妹妹说得不对,我们五个人,需要十根筷子”
我说:“钧钧说得对了。 贻贻,那你过来帮咱们拿碗筷,好不好,小心点,不要把碗摔了啊。茜茜过来端菜哈”
贻贻就一脸认真相地来厨房,拿碗筷了。
等椅子和碗筷摆好后,妈妈会说:“今天钧钧和贻贻真能干,把碗筷都弄好了,茜茜做得也不错,这么热的菜,都能端出来了。比以前强多了”
我说:“今天这个红烧排骨是妈妈做的,做得特别好吃,我们一起谢谢妈妈吧”
这时候,茜茜、钧钧、贻贻,会异口同声地说:“谢谢~~ 妈妈”
培养荣誉感--孩子帮父母做家务活,让孩子感知自己是家庭的重要一员,可以为家里做事,也是一种荣誉
当朋友或亲戚来串门的时候,他们夸奖父母把家里收拾得这样干净整洁,孩子的心里也会有一种荣誉感,因为他们会感到自己主动帮忙倒垃圾,主动擦地;所以亲戚们的夸奖里,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若这时父母能,恰如其分地夸奖孩子一句:“收拾屋子,我们家孩子也会经常擦地,所以家里才这样干净的。”有了这份荣誉感,我想孩子以后主动做家务活的积极性会更高。
当下次,孩子主动为家里倒垃圾,孩子主动擦地,家长看到眼里,都应该表扬一下。
错误做法:
有些父母没用对这个方法,使得孩子有逆反心理,反而对家里的事情特别反感。这类父母都是认为孩子是家里一员,必须倒垃圾,如孩子不这样做,就要被批评。
“你这个孩子怎么那么好吃懒做啊!你看父母每天那么忙,就下楼倒下垃圾这点小活,你都不做。你长大还能做什么大事!”
当孩子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做事积极性肯定不高。孩子会想:“说我懒,你看不上我,我就不干这些家务了,你说得我烦了,等我长大了,我就不回来了!”
总结
家长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与亲子教育,一样重要。孩子一旦没有形成感恩父母、家庭的荣誉感,长大后对父母最多的就是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