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0】对“二童辨日”的解释
所谓二童辩日的故事,大概始于汉朝的文献。故事大致如次:一个孩子说,早晨阳光弱,中午阳光强,可见,中午的太阳离地较近。另一个孩子说,不然,早晨太阳大,中午太阳小,说明早晨太阳离地近。两人争论不决,一同去找孔子,孔子瞠目结舌不知所对。中午太阳比早晨光强而热,可用辐射与地面的角度解释,实际上,日地距离一天之中不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中午太阳小呢?西方也有类似的问题,叫做月亮错觉。这个现象古代已经发现,但直到20世纪才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E.Schur(1925)在实验室天空用人造月亮做实验得出了很重要的发现。E.G.Boring(1943)对此有详细的文献综述,解释很简单。物体在天顶上看上去显得变小了,这一现象发生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是视物的特殊角度,眼球在眼眶里的特殊位置。月亮错觉很重要,它表明,有这样的错觉,它产生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是一种简单的生理状态。所谓心理错觉处于月亮错觉对立的另一极端,机制复杂且根本不同,任何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都可以引起错觉,如期待、恐惧、怀疑、忧郁、过分欣喜,等等,例子就用不着举了。
【2:390】乐观的思维方式
“乐观的人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挫折和悲剧并不比悲观的人少,”塞利格曼说,“但是,乐观的人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总体而言,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相比更不容易得病,能够从疾病中更快地恢复过来,而且更加健康长寿。塞利格曼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显示,乐观的思维方式(optimistic style of thinking)有三大特点:
1. 乐观的思维方式会将不愉快的经历归因为具体的原因,而不是盲目地夸大归因范围。比如,“我除了头疼以外,其他一切都好”。
2. 乐观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将问题归因为外部原因,而不是内部原因。比如,“我很可能是因为长时间阅读而感到头疼的,我会记得以后每半个小时就休息活动一下。”
3. 乐观的思维方式会假设导致痛苦和疾病的原因只是暂时的。比如,“我很长时间都没有经常头疼了,所以,过不了多久我肯定会感觉好些的。”
塞利格曼相信,乐观的思维方式是可以学习的。他说,做到这点的一个办法就是在感到沮丧和无助的时候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劝导。他认为,积极的自我对话应该聚焦在个人挫折的意义和原因之上。比如,如果一个正在控制饮食的人多吃了一块甜点,那么他就不应该这么想:“反正我已经破了戒,那干脆把整个蛋糕都吃了吧!”他应该这么想:“好吧,我已经享受了美味,不过我一定能够在大多数时候做到控制自己的饮食。”塞利格曼认为,在本质上,乐观是通过培养建设性的思维方式、自我评估及行为规划而习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