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这次的心理健康课作业是一篇题为《我认识的自己》的论文,我想我不会有认真认识并审视自己的机会。在我心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比较重视的,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不错的人,和祖父与父亲一样的人。
说自己之前,我想先说说我的祖父与父亲,因为父辈的影响对一个男子汉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祖父是一个有知识的人,自我记事起,他就是村里的村医,从他的讲述中我还知道他曾经也当过教师。从小祖父教我待人要和善有礼,后来我一直被邻居们夸赞有礼貌,算是没有辜负他的教诲。我还记得小时候他“恐吓”我不要说脏话、不能骂人,一旦骂人就要打嘴巴。每当祖父谈到我时,他脸上总是挂着笑,很慈祥。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讲我半岁时徒手拿起半块砖的事情。在小学时,几乎一切学习上的问题都是我和祖父合力解决的,因为父亲只上到四年级。父亲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外表憨厚却很富有智慧,家里一切事情都是由他搞定的,后来他接手了祖父的工作——出诊看病。
在父母长辈面前,我还算是孝顺了。百善孝为先,不管是从书本上,还是从长辈的教导中,我都深谙这一切。父母对我不算百般宠爱,却也是呵护有加。记得父母送我来学校的那天母亲因为舍不得而流泪了。我唯一做的不好的一点是容易顶撞他们,可能是青春的叛逆吧!当我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试着去弥补,开始不去顶撞他们,试着理解他们。
我的人际关系想来也是不错的,可能因为我是一个可以深交的人,我也喜欢广交朋友,所以他们也喜欢和我交朋友,自我感觉上我的人缘挺好的。
虽然正值美好青春的我19岁,但我很成熟,对爱情有美好的向往,就像张嘉佳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所写“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从清晨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只要最后是你,就好”。
我喜欢读书,却从来都不怎么坚持读书,读起书来速度也很慢。我第一次读书是在初一,读的第一本书是韩寒的《三重门》,那时候第一次了解韩寒的故事,像触电一般,觉得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从那时候开始,我喜欢读书,喜欢写作,我还喜欢上了写字。后来,我一直把作家当成我的理想。我像韩寒描写的林雨翔的父亲一样,是个喜欢藏书以做炫耀的家伙。
我一直想做那种温文尔雅的人,可事实上,我是有些吊儿郎当。我是感性的、善良的,最看不得那些动人的画面,看到一定会流泪,我想这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我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有时候也挺多愁善感。可在同学眼中我是一个挺好的人,平时挺逗的,喜欢开玩笑,话也挺多的,甚至有时候会令人烦。
我是富于想象的,会想一些天马行空的东西,会在一些安静的空间发呆,当然发呆并不代表我忧郁,那只是单纯的为了耍帅和思考一些东西。我对自己富于想象而感到开心,因为我从不感到无聊,我可以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乐趣。
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初中毕业,我一直都是好学生,顶着光环生活觉得很不错,后来上了县一中,当所有的高手都聚在一块的时候,别人是遇强则强,我则是遇强便弱,后来一直屈居人后,久而久之也就随遇而安了,过上了学渣的生活。我内心还算强大吧,虽然在学习上和另外一些其他方面上都倍受打击,我还是挺乐观的。
以前一直担任着班里的职务,因此我对我的能力毫无质疑,对于一些比较难工作,我觉得我有能力去完成。
因为之前的好成绩和一手好字,我是有些自负的,我觉得我心气儿挺高的,我还用“文人就是清高的”来给自己的自负找理由。对于我的长相我是有些自卑的,因为我脸部两颊处的“黑印”,被人都说我的脸是红的。但我的自卑都被积极乐观和那种“逗”给拒之千里之外了。以前可能很在意别人的看法,但现在懂得了很多,对不好的一切采取了漠视。
以前觉得自己挺上进的,可是现在觉得自己就是个无志之人,大学的时间一抓一大把,可是就是不能好好利用,白白让它们溜走。小学时语文老师说过:“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我就是这样。我一直说着要干什么干什么,却从来不怎么主动,即使是主动做了什么也是半途而废。
就像我喜欢的那些作品一样,我的心灵是高尚的,我向往美好的一切,那些美好的诗句和作品可以感染我。我是上进的,但我没有耐心,不能坚持,讨厌做作,喜欢干脆。我是善良的,我乐于助人,因为我知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不甘平庸,所以我得努力上进,这就是我内心那个想要的自己,也许再稍加一些改变,我会变得更加优秀。我期待自己变得更优秀一些。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
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