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与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东西方的考察

赤子之心最具悟性与潜力,我们来读书。

汤川秀树(1907—1981)“由于在核子力理论的基础上预言了介子的存在”,获得了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晚年发起成立日本创造性研究会,致力于对“人类的创造性”的研究。

目前社会上许多人认为这些经典已经过时,相反汤川秀树通过认真的分析、比较,认为它们非常具有“现代性”。

作为东方人,你是否陷入西方思维了呢?

我开始强烈地感觉到,至少美国人说的他们正在享受生活和我们东方人说的幸福,所指的不是一回事。

西方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个人都应当做出“是”或“否”的明确反应,而最后的决定则要在服从多数的基础上做出。

不过,我自己却发现,对每件小事都得表明自己的立场并决定是赞成还是反对,这是很不合我的口味的。

对于东方人来说,自身和世界是同一事物。

东方人几乎是不自觉地相信,在人和自然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和谐。

西方文明不是惟一的文明,而且西方的思维方式也不是惟一先进的思维方式。

确实,如果世界上的人在将来要过一种真正幸福的生活,那么东方和西方在新的意义上的融合就将是必要的吧?

这就是在过去两年来一直占据着我的思想的那种问题。

勘——用直觉把握整体

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在于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所谓机敏。

认为直觉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中没有用处,却是不对的。

让我们假设发现了一个新的事实;它和从理论中推出的结论是矛盾的。

更常见的情况是,通过找到某些方法来吸取两种对立理论中的较好的部分,并排除其错误的部分,以得出一种新的理论。特别说来,物理学从20世纪初期以来的发展,就是走了这种道路。

在这样的事例中,单靠逻辑学是什么也干不成的。

惟一的道路就是直觉地把握整体,并且洞察到正确的东西。

换句话说,这里更重要的与其说是铲除矛盾倒不如说是在整体中发现和谐。

但是,直觉地把握整体也还不够。只有当一向被忽视的新事物浮现出来时,才能有真正的创造。看来正是在这儿,所谓“勘”就开始起作用了。

想象力与科学是对立的么?才怪

在这里,一个有关的问题就是所谓想像力的问题。

科学往往被看成想像力的直接对立面。但是持有这种看法的不过是那些只知道科学的一个方面的人们。

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创造新事物的行为不是仅仅从已有的事物开始的。

科学家本人力图在这种或那种形式下给旧事物增添某种新的东西。简言之,通过用他已经想到的东西来补充既有的事物,他就得出一个完整的整体。

如果他的尝试成功了,矛盾就将得到解决。他在初次尝试时可能并不成功,但是,如果他按照一切不同的方式来应用他的想像力,他就将终于得到真解。而且这就是实际上出现的情况。

对于我们科学家说来,想像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读老庄就是要遁世么?

跟现代科学的共通性超过你的想象

正如我在前面说过的,我特别喜欢庄子;他的作品充满了比喻和佯谬,而且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这些比喻和佯谬揭示在我面前的那个充满幻想的广阔世界。

老子和庄子的想法是一种类型的宿命论的自然主义,它和关于大自然的科学观点最终可能导致的那种自然主义非常相像。

自然科学曾经企图借助因果关系来概括一切自然现象。在19世纪,由于科学的非凡进步,科学家们开始相信一切事物都受因果律的限制,而且,自由意志的想法不过是人们的痴心妄想罢了。

既然如此,惟一的途径就只能在一种理性主义的宿命论中安下心来——这种描述恰好适用于老子的想法,也适用于庄子的想法。

老子的“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说法,和上述这种态度是颇有共同之处的。

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了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但是,随着物理学在20世纪中的进一步发展,而且特别说来是量子力学的出现,“自然规律”这个术语的含义已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了。

“规律”不一定再是指的狭义的因果性;相反地,人们意识到存在一些情况,在那里从一个单独的原因出发可能产生任何数目的不同结果,而且无法预言这些结果中的哪些结果将会实现。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表述出某一种类的定律。

但是,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理性主义却不一定就是指宿命论。相反,人们已经弄清楚,科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开辟自己的未来的时机已经到来了。

不过,如果我们考虑得更加深入些。

“过去”和“未来”的概念在或多或少程度上都是通过“人命”和“命运”等等的意念来设想的;在涉及最根本意义上的自然规律的场合,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事实是,在相对论中,我们可以想像一个把空间和时间都包括在内的四维世界,而且在这个世界中各种物理定律都很好地成立。在这儿,时间变成和空间平等的第四维,而且四维时空在一种永恒静止的状态中保持着和谐。

在这儿,明显的是对整体和谐的强调,而不是对矛盾和对立的强调;而且,我们可以感觉到和东方人的看法很接近的某种东西。

此文为看点(老张谈科技)原创内容,特此声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