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看一节以family为主题的教学实录。刚好三年级第四单元也正学习有关family的话题。有一些思考。
一、关于深钻教材,准确定位方面,再次分析教材。
这单元的主题是family,介绍自己的family,认识别人的family, 通过句型:Thisis my ____. Who’s that _____? He’s/She’s ______. Is he/she your _______? 句型开展交际活动,并将单词融于这些句型号当中,学会家庭成员的相关单词。B部分的Let’s talk的重难点是一般疑问句:Is he/she your ____ ?及其回答。He与she的运用无疑是本单元的重难点,A部分已学习,但学生还不能彻底掌握,也为此课埋下了隐患。如何让学生熟练地运用he与she, 我觉得,用简笔画出男的写上he,画出女的写上she,强烈对比会让学生印象深刻。也可以,现在的设计师真的是别树一帜,厕所的标志换成了he与she,让学生帮忙分清哪些人是进he哪一个厕所,哪些人是进she的厕所,然后出然男女老少的多个头像,让学生分清he与 she. 另外,在复习铺垫时,Who’sthat ______?句型,我觉得改为Who is that _______? He / She is _______. 不用那种缩写的形式,这个“He / She is _______.”的陈述句型,正好是一般疑问句的过渡的具体的依据,让语言没有那么抽象,通过陈述句转换成一般疑问句的教法,更符合语言的学习规律。
二、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小学的课堂是要先从兴趣与习惯这两方面入手的,要让孩子端端正正地坐一节课,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课堂应该有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所我意识到课堂里游戏还是少了,脑海里出现了抛绣球、击鼓传花这些游戏,还有其他吗,我应该往这方面学习一下。习惯也可以理解为是常规,当教师的课堂有一套系统化、常规化的指令,学生也习惯了,学生自然会有约定俗成的坐姿、发言的要求、倾听的方法、读书的技巧、做笔记的习惯等等。这种默契是需要老师的长期锻炼,需要老师严谨的课堂用语,需要用英语教英语的、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
三、以生为本,改变学法。
有一句话很好,如果一个结打不开,就把它系成一朵花。这个哲学道理,用于教学当中就是一种智慧。为什么我的课不能从机械操练到意义操练过渡,将会话语权交给学生呢?就是因为我在Is he/she your ___?这个重点句型上太纠结、太执着了。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个句型,说不出来,就急,就调整思路,非要让学生说出来不可,然后才到下一个环节。其实,我错了。孩子没能走好路,就想训练他跑快些,符合逻辑吗?好,既然跑不起来,就让他们继续走,时间到了,自然会跑起来。同样,教学走到有些学生能说得出Is he/she your _____?有些还没掌握,怎办?只能转移或放手,让他们利用家庭照开展pairs work, 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进行操练。差不多就请几组出来表演。我相信我班还是有很多学生发言的,因为我很了解这班的学生。平时,积极发言的是成绩一般的孩子,为什么他们喜欢发言,因为我平时经常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假若,我学生的对话“Is he/she your _____?”语病时,老师可以相应纠正,让全班学生一起跟读,从而一起操练。然后,再通过一个英文版的tadpoles find theirs mother, PPT创设一个小蝌蚪游来游去碰到小蝦,要它帮忙找妈妈。就立刻选出几位愿意扮演蝌蚪的学生,戴上头饰,下面的学生就是小蝦。小蝌蚪游呀游,扮演学生配上动作,然后呈现金鱼,让下面的学生问:Is she your mother? 小蝌蚪答:No,she isn’t.下一幅图——蛇,Isshe your mother? No,she isn’t. 教师带着小蝌蚪做出夸张的惊恐表情,Oh no,let’s go.带着学生游出课室,把课堂气氛活起来。然后,转换成乌龟,游回去,对话:——Is she your mother?——No, she isn’t. 有点沮丧,转到一只大青蛙,——Is she your mother?——Yes, she is. Oh, mother,mother, I miss you.这个情景,我相信学生还是很积极投入去,动起来的。然后,绕回文本,Today,we’ll learn B Let’s talk. Let’s watch the flash and listen, thenfollow. 再打开课本,齐读指读,总结报置作业,这样就清晰教学目标完成了没有。
整个过程下来后,我清晰了,课堂里除了chant, 小组活动竞赛,教学活动要贴近联系生活外,还要有良好的听课习惯,游戏,让位,情景,充足的语言输入。再有,课前深钻教材,不能仅满足于对语言知识的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还要备好教材所对应的学生,备好他们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从而开展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