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及其团队
家庭教育
孔子有一句名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孩子从小养成的好习惯,长大以后就会变成他的天性和本能。但是,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却是个漫长的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谢刚从事学校心理学的教育工作已经有17年了,在一次讲座中,她分享了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三个方法,心理学平台“壹心理”整理了她的演讲内容。
第一个方法是找到孩子的学习特点,提供适合他的学习方式。
美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擅长用听力学习的孩子占30%,给这些孩子讲故事或者放录音来学习,学习效果往往更好。还有65%左右的孩子更喜欢视觉辅助,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在背单词的时候给他们展示相关图片会很有帮助。还有大约5%的孩子最适合通过触觉来学习,对于陌生的学习内容,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一遍就会理解得更快。所以,找到孩子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就能帮助他们在学习上事半功倍。
第二个方法是培养专注力。谢刚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指导原则,就是把孩子的年龄作为锻炼注意力的起点,比如5分钟对应5岁、7分钟对应7岁等,家长可以设定一个起点时间,再逐步延长。比如孩子只能坐下来看5分钟的书,那就定5分钟的闹钟,闹钟一响就让孩子休息一下,休息完再回来试试看6分钟行不行,慢慢延长专注时间。不过要注意,太容易或者太难的学习内容都不利于培养专注力,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程度是最好的,比如读一篇文章,平均下来100个词里面生词不能超过10个,这样能让孩子既产生学习的兴趣,又不至于有太强的挫败感。
第三个方法是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美国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孩子在8岁左右就开始形成自己解释事情的逻辑了。在这个阶段,引导孩子形成乐观的价值取向非常重要。有三个原因会决定孩子的价值取向:父母对日常生活事件的因果分析,孩子失败时父母批评的方式,以及童年生活中的重大负面事件。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就会觉得不论自己怎么努力,坏的结果总会出现,就更容易选择放弃。所以父母在解释一件事时,一定要注意方法,尽量把概括化和个人化的因素和好事联系起来,而不要把坏事归结在这些因素上。比如,孩子算不出算术题,你不能说“女孩子数学就是学不好”,或者“我们孩子就是数学不行”,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形成悲观的解释方式。但是如果孩子表现得好,比如他讲了个精彩的故事,你就可以夸他的表达能力特别强,或者表扬他之前读的故事书很有用。提醒孩子之前的学习过程对结果的积极影响,这样孩子在将来遇到困难时,就会更愿意去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