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去秦淮河风光带之前,我就做了一些功课。古书描写秦淮河的画面是这样的:“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阿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 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貌蜓,光跃天地,扬糙击鼓,踏顿波心,自聚至门水关 至通济门水关,暄闻达旦,桃叶渡口,争渡者喧声不绝 ……”
六朝时期,这里便是名门望族的聚居之地,商家云集,人文荟萃,儒学鼎盛,画栋雕栏间仿佛看得见魏晋的隐者正在婆娑的竹影里吟诗啸歌。乌衣巷、朱雀桥、得月台、桃叶渡,这些浪漫的地名总能让人陷入遐想,谢安、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透过这些鲜活的人物总能寻觅到一千年前的鼓瑟琴音。
我的心中陡然升起对自古曾是 “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的秦淮河的向往,到底是怎样一个风花雪月繁华之地?于是,到达南京,第一天将近傍晚时分我就来到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游玩。
从“古秦淮”入街,只见商铺如林,游人如织。沿街漫步,悠然徜徉,饱览着“古秦淮”的迷人景色。古街两侧都是商埔,卖着各种南京名小吃及一些旅游商品。
走过了人烟稠密、金粉楼台的繁华岁月,在两座“古秦淮”牌楼中,正是刻意保留的乌衣巷、夫子庙、江南贡院等历史景点。当我面对“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胜地今更辉煌”的对联时,看着眼前万头攒动的人潮、以及喧闹的商家街景,着实让人很难想象──以往骚人墨客的那份闲情雅致,究竟系从何处而来?
沿着古秦淮的古街一直往里走,在中心有个大广场,广场南面有块“天下文枢”的古牌坊,表明此处为天下文化中心。它三门四柱,颇为壮观。在古代,它与后面的棂星门对应,用于帝王出巡朝圣祀孔,中间高门坊是皇帝幸临的御道,左右供郡亲王出入,一般的官员臣民不能通行,因而平时都用木栅栏封闭起来。
广场东西两端竖有两块碑,高有一丈许,上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文武大臣至此下马”,表示对圣人孔子的崇敬。牌坊后面就来到了我心心向往的秦淮河畔了。
天色已微暗,秦淮河畔那些亭台楼阁、徽派建筑、文德桥上的照明都已开启那一盏盏火红的灯笼,南岸照壁上的双龙,各式各样的彩灯均已点亮,这闪烁的灯光倒映在泮池里,将水波渲染得五光十色,千娇百媚。
秦淮河畔上停泊着一艘艘画舫,这些画舫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风格制造的,船头挂有大红彩球和红灯笼。随着夜色加深,五颜六色的灯光更加缤纷璀璨、美轮美奂。
我坐上了一艘画舫,随着画舫缓缓前进,杨柳在风中轻舞,轻柔的身姿抒写着青翠的年华。夜鸟在楼阁檐角处静立着,看画舫在水面上犁出一道道青丝,我开启了慢门拍摄,游船在镜面般的河面上形成了炫月的光轨效果,瞬间,秦淮河水也跟着灵动起来。
画舫继续缓慢地往前走着,我望着泛着清波涟漪的河水和“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河房,心中陡然有一种怀古的韵致,悠然的心境。山如眉黛,秦淮河恰似江南脸颊上闪闪亮亮的一行泪,又像一幅碧波织就的青罗带,从远处飘悠悠而来,从从容容地漂过,在城西那苍老的永寿古塔下流连了一番,才带着几分幽幽的古意、几分依依的恋情,向那“六朝金粉”的故都柔婉而去……
碧水、游船、灯影、夜月,这绝妙的意境便使秦淮河充满了朦胧的魅力。在这绝妙的美梦中,“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堂前的燕子勾起了我美好的怀想,世出名门的王献之为一寻常百姓家的女子桃叶在动情地吟唱,一个个读书人选择江南贡院作为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柳如是、李香君等秦淮八绝凄婉的故事在这里余音绕梁。
十里秦淮,不紧不慢地融化着时光,它以缓慢地姿态将精巧的画舫托起,晃悠悠地,拂过了一座座桥、一扇扇窗,一点点星辉,以及一段段恍惚了昨夜今宵的风月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