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
高峰寒上日,叠岭宿未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唐 · 杜甫《晓望》
这首诗很有意思。767年,杜甫56岁,此时他迁居夔州,管理着一百多顷公田,和自己种植的几十亩果园。这里工作并不轻松,种植,管理,收获,用马匹将这些果品粮食运输到码头船上,都是非常吃苦的事。
但是饶是如此,他还是经常站在江边。
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殊的呢?
这是一首写立秋节气的诗。
白帝城就在夔门附近。而此处的白帝虽然是西汉公孙述的庙宇,但是自建成以来,就和上古神话中的掌管秋天的白帝相连,人们在立秋时节,迎秋祭祀秋神,也往往选在此处。
白帝实际成为秋的象征,白帝城也成了秋的精神符号。
是什么原因,让多病多事的杜甫站在江边远眺,从半夜一直守候到天明?
只能说,这年的立秋交节,在凌晨。
对于这位受过儒家教育,写过《大礼赋》并得到唐玄宗嘉奖的杜甫而言,立秋的含义实在是深刻。因为那就是国家皇家大礼祀的组成部分。于国家,在祀在戎,于他自己眼前,也有足够的理由愿望秋神庇护,风调雨顺,成熟收获。因为颠沛无钱的苦,他是吃得够够的。
当然有空闲真正踏上白帝城,还是这年秋天重阳节的事。
此时他只能隔江伫望。
守到白帝城夜晚的更声和喧嚣,在凌晨消散,在这灵气的地方,立秋的早上,晨曦将白帝城的轮廓勾勒分明,从混沌到清新。
一轮秋天的太阳升起,带着秋天特有的清寒之气,照耀这层峦叠翠,分外清晰。
江天壮阔,山河峻秀,流水带着江帆远去,消失在水平线外,天气清朗,晨光寂静,听得见一两片落叶的声音。
这当然是壮丽澄明的美景,让心情也变得吉祥。
他在这样令人安宁的美中,也产生了一种麻醉陶醉感。或者当下就是最好。
就这样安于麋鹿田园的日子,不再忧患,以此为家。
当然最后杜甫还是决定返回远隔千里的洛阳。最后死在了通往家乡的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