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就知道黄爱华老师很厉害,看过黄老师的文字与课堂实录,听过张文质老师与文芳不停地夸奖。上周末算是真正认识了黄老师,聆听黄老师谈教学。
在张老师家的院子里,黄老师要提点刚入行当老师第二年的可爱的秋琼,我则完全属于蹭听的,但短短十几二十分钟交流,依然收获满满。
以下文字是根据记忆把黄老师漫谈的主要内容整理出来的。
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是成长,教学三年到教学五年,你要回头看看自己是否成长了,哪些方面成长了。我认为,一个教师要具备三大能力。
第一,文本理解力。课文中为什么在这个阶段上这个知识,它的目的是什么,你清楚吗?课文里涉及到的这些基本概念,你都清晰地掌握吗?比如,小学二年级数学的《角的初步认识》,什么是角?很多老师会说,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构成的,就是角。那院子里的藤架,两根支架构成的是角吗?很多时候我们说,这是生活中的角。但准确来说,它是拥有角的形状的物体。角是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构成的图形,应该是从这些具体的形状中,抽象出来,画在纸面上的那个图形,才叫做角。这就是文本理解力。再比如,很多老师会告诉孩子,天安门城楼是轴对称,可天安门城楼是立体的建筑物,我们只有把天安门城楼画在纸上,将它对折能够完全吻合,这时才是轴对称。对文本的解读,其实非常重要。要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力,一开始我们可以认真地学习教学参考,把书本上一些重要概念理解清楚。然后,慢慢的你会发现,教学参考里也有缺失,这时,那些专业类杂志就派上了用场。等这些学习了,你也成长了,然后就可以看一些专家名师的书,加深对课本概念的理解,去看看人家是怎么更深入地处理的。
第二,教法创新力。一节课里要解决的问题其实非常多,比如《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可能一共有11个问题要解决。如果我们按部就班,要么上得死气沉沉,要么课堂进度太慢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来思考如何创新教学方法。这就是我和张老师一起研究的“大问题教学”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归类,用一些更大的问题来囊括这些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一课里,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两个问题:什么是角?怎么比较角的大小?这样一来,我们只要解决了这两个大问题,其他的小问题在学生的探究过也会被解决。现在,我们应该来设计一个包含大问题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比如,我们可以用一小段足球比赛视频,一个球员跑到了底线附近,他没有直接射门,而是传给了中场的选手来射门,这就是“脚底传中”!为什么跑到底线附近的球员不直接射门呢?这样的情境创设就让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开始探索数学问题了。
第三,深度对话力。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它是一位老师带领着一群孩子在学习,这实际上就需要集团化思维或者群体思维。那么,怎么才把一个孩子的想法变成全班孩子的想法?这就需要在课堂里展开对话。比如,你请孩子来扮演老师的角色,到台上来讲一讲“什么是角”。这个时候,台上的一位孩子、台下的一群孩子与站在台边上的你,就构成了课堂上的新格局。此时,你有三种选择:让台上的孩子继续讲?或是请台下的孩子来讲?再或是你介入继续讲?如果你问台上的孩子,“你为什么想到这个例子?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例子,而不是那个例子?”那么你就是启发台上的孩子继续讲;如果你是问,“你们觉得小林说的好吗?好,好在哪里?”,这便是引导台下的孩子讲;如果你是说,“刚才小林同学说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老师觉得我们应该把它弄清楚……”,这个是你自己介入讲述。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将很好地开启课堂的对话,不过,作为老师,此刻你只有一种选择。当然想要真正实现课堂的深度对话,我们就必须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做出准确地判断和选择,从而真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成长。
黄老师对于教师具备的三大能力的漫谈,之于我,也有新的启发。新的学期,我应该更多的思考政治教学的大问题,在每一节课里努力开启深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