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喜爱历史的我,诺兰的《敦刻尔克》将在9月1日公映的消息着实让我惦记了好久。于是,我终于人生第一次在公映第一天跑去电影院贡献了票房。诺兰选了一个非常好的题材,但是在镜头的处理有些难以让我沉浸其中,换言之,就是亮点不够多。
以往我遵守着“剧透不道德”的原则,很少直接把情节内容如数写出来。但,这一次不得不写,因为它不是遵照着国人从一而终的思维模式来叙述的这件事,为了后面有兴趣去看的各位,我尽可能的把细节描述清楚,也尽可能贴切当时的历史。
01 历史背景
初中高中的历史对当时敦刻尔克大撤退几乎是一笔带过,用我父亲的话说,这场大规模的大撤退起到的历史作用没有人能完全理解。自然,因为战争上的撤退,往往是被看作懦夫的表现——唯有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例外,它是整个战争史上一次失败的胜利。
1939年,华沙沦陷,纳粹德国开始将矛头指向西欧。1940年5月10日绕过马其诺防线,以A、B两集团军共三千多人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A集团军用自己强大的装甲部队在马奇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发动进攻,与在比利时的B集团军形成包围,这让当时迎战B集团军的英法联军大失所料。十多天后,纳粹德国强势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5月27日,比利时投降,40多万英法联军开始全部集中向敦刻尔克撤退,远处的英国成了他们的希望。
5月26日晚,丘吉尔下达“发电机计划”的命令,英军主要后勤部队开始撤退,顺利撤回英国。不难想到,第一批的撤退意味着这个计划将毫无机密可言,大规模的撤退实际上是在用这些士兵的生命来冒险。可是,除此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吗?没有。深知这一情况的英军海军上将伯特仑·拉姆齐紧急组织了16人的领导班子,井然有序地指挥大部队撤退。仅仅九天,30多万的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
这场的大撤退总归是不好看的,但是毋容置疑的是,4万多英军的主力全部如数撤回,为4年后的诺曼底登陆打下了奠基——是的,1944年的法国诺曼底登陆,大部分都是从敦刻尔克撤退的士兵,他们的头盔上刻着三个单词:WE ARE BACK.(我们杀回来了)
试想,如果没有敦刻尔克大撤退,将近三十多万的主力部队不能如数撤回英国,那么历史上不会有诺曼底登陆,德军不会那么快的崩溃,二战结束的时间也不会那么快。换言之,敦刻尔克大撤退实际上是为英法联军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一个喘息过去,将会迎来更为致命的打击。所以,说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次失败的胜利,并不为过。
02 诺兰的敦刻尔克
喜欢《盗梦空间》的人一定会对诺兰处理《敦刻尔克》镜头的方式不陌生,他并不是用传统意义上“从一而终”的模式来叙述这个历史。多视角的处理,没有爱情故事,甚至连人物对话都少得可怜。因而如果不是对敦刻尔克的历史有所了解,那么在开场的二十多分钟内一定不知道它在讲什么。
我是在开场二十分钟后才知道他处理镜头的方式,海、陆、空各自有代表人物,每个故事先有各自的时间线开始,到最后的大家汇聚一起返回英国作为结束。
“海”的篇章中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由芬恩·怀特海德演的英国士兵汤米领衔,讲述他们是如何逃离海滩,在轰炸中幸存;另一个是马克·里朗斯演的民用船主道格森先生离开英国,企图用自己的微薄力量拯救一些士兵;“空”的部分则有汤姆·哈迪的法瑞尔和杰克·劳登的科林斯主导,如何用“喷火”战斗机试图击落正在轰炸敦刻尔克的敌机,“陆”的镜头没有人物对话,只是用大篇幅的俯视角度来看敦刻尔克海滩上等待着撤离的大部队。
单看汤米的这一情节时间线,可以感觉出来这是影片的主线。但是这个主线并不是完全贯穿,他主要是为了用士兵的视角来看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的人性,灾难,以及生命的不可逆。因此,在影片中,汤米的视角是为了将其他两个视角下的同一事物变得更加直观和直白。法瑞尔和科林斯的视角则是在侧面烘托出当时大环境下,敦刻尔克的大撤退有多艰难,敌军在空中的打击,海里还有鱼雷的攻击,可想而知,能在短短的九天内撤回三十多万人,是多么伟大的壮举!
诺兰的这种处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将故事的基调始终围绕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上,他并不在这上面过多地计较所谓的兄弟情谊,尽可能的贴合历史事实,实际上在这样紧迫的局面中,能保命实属不易,不要说顾及他人了。
但是这种处理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很容易造成一个现象,故事情节的错综复杂导致观众很难沉浸在主角(或者说并没有既定的主角,而是人物角色)的故事走向中。国人在看电影的时候,一向是用有始有终的观念去看,因此在诺兰的这种多交叉时间线的处理模式,比较不容易去接受,会很容易出现懵的状态。在此,建议想要去看的各位,放空大脑,什么都不要想,不要试图去猜接下来的情节,直接去看就好了。当然,去看之前一定要对敦刻尔克的历史有清楚的了解。
03 我的视角
对于历史我一向是打破砂锅问底的那种,初中历史老师讲述的时候一笔带过,我不喜欢她的这种讲课方法,所以我回到家几乎是把敦刻尔克在哪,时间线,撤退路线等全部摸了个透。
之所以要这样去做是因为那个时候我并不理解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什么会被称为二战史上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我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是并不光彩的事情。直到把二战的时间线全部理清,这才发现它的历史作用——为诺曼底登陆打下了伏笔。
我父亲一样对二战史充满了兴趣,一次的探讨,他说这场大撤退是整个二战史上一次失败的胜利。因为部队主力的保存,实际上是保住了这个国家,也是保住了日后胜利的希望。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的最后英国人民并没有表现出失望而是欢呼他们的归来。
今天的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年的那个场面了,也无法去体会到那个场面的严峻。时间是个无情的刀,它能用这把刀把我们和过去的之间的联系慢慢地割开,直到彻底再无联系。但历史总归是历史,时间再无情也无法抹掉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具有深层次意义的痕迹。
影片末尾有一段月光石号经过英国最著名的景点——白色悬崖的片段,我忽然如梦初醒,13年前我曾两次穿过英吉利海峡往返英法两国,似乎,在英吉利海峡凶猛的浪中,我强压着晕船的恶心小小地体验了一把那些士兵想活着的渴望。
只可惜,那年我小,尚未懂得这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