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
有人说是家庭背景、社会资源、地域条件,我觉得这些因素都不可否认,但我认为如果把时间拉长看,
最重要的,是正确的认知加上时间的积累。
这里我想简单介绍一下著名投资人巴菲特的经历,曾经的世界首富。
他在7岁的时候就开始对投资感兴趣了,几乎读完了家里和图书馆所有的投资书籍,11岁开始实践,20岁时,几乎走完了所有的弯路,并从他的导师格雷厄姆那里学习了初代的低估值投资,37岁受芒格的启发,加速奠定了他做优质企业价值投资,一直奋斗到了今天。
92岁了,但依然身体健康、思维敏捷,这所有的时间点叠加起来,才造就了他在投资中,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位。
包括谷爱凌的成长历程,其实大致也是如此。客观来看,优渥家境所提供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背景所带来的相对正确的认知,对事物的刻意练习,以及相对充分的发挥了时间的效能,叠加在一起才带来了如此的结果。
这些案例虽然有些极端,但我认为如果想取得人生的其他成就,其实也是如此,都离不开正确的认知,加上足够时间量的积累。
这个例子的反面是伤仲永,如果只是单纯的依赖天赋和资源,而不去学习和成长,结果就是在认知错误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最后只能落得泯然众人的命运。
这篇文章分为三部分:认知、时间、以及如何提升认知。
先说认知
我暂且把它解释为,对一件事情理解的深浅程度。理解程度的不同,会决定你做出不同的选择和方向。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一个选择所组成的,小到一日三餐的选择,大到学校、工作、婚姻,而很多选择的背后,就是认知所决定的。
就像井里青蛙的选择,一定是囿于自身和环境所限的,因为它能看到的天空,也只有井那么大。
这和《逍遥游》里说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是类似的道理,而更可怕的是,其实青蛙自己,它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这是最大的无知。
这则寓言也是在警示我们,需要时常的跳脱出来,客观审视自己所处的位置。
如果我们对于一件事情想要理解得深,也离不开视野的高度和多维度的视角。
高度,就像是俯视着看迷宫,以及站在月球看地球。
或是用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菲茨杰拉德曾说,一流的头脑,可以在接纳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时,仍能保持行动能力。
也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所以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收获反馈,进而迭代,从而让我们的主观所想,尽可能的符合客观现实。
而每天有意识的读书、思考、交流,包括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其实也都是让我们能尽可能的,走在相对正确的大方向上,从而避免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再说时间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我听到太多的人 提到闲暇,想到的都是打发而不是利用。
但其实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资源,因为人生苦短,只能参与几十年,无法重来,也无法兑换。
我们所能选择的是,如何通过后天的饮食、心态、运动等活动来提高生命的质量,以及如何把这百年,过得尽可能有价值、有意义,尽可能充分释放出自己生命的可能性。
人往往不会因为做了什么而后悔,而是因为没做什么而后悔。
其实人生最悲哀的事情,不是失败,而是在垂垂老矣之时才幡然醒悟:
我本可以。
何不早一点呢?现在就去做你最想做的事情,做能够积累下来的事情,哪怕每天只做一点点,假以时日,也会带来巨大的不同。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24小时,你把注意力花在哪里,成就就会在哪里。
更进一步而言,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杠杆”来撬动时间的效能。
如《纳瓦尔宝典》所言。三大杠杆为劳动力、资金、代码或媒体。
篇幅有限,具体之后单起一篇。
其实我们能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是认知,而如何利用时间,如何走在相对正确的方向上,也是认知。
大方向如果错了,就如同缘木求鱼。
对一件事情认知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你前进的方向。方向不对,再努力也是在做无用功。
而一旦方向对了,即便是遇到挫折,也是为了你走向成功而所做的铺垫,即便再慢,也终将会到达。
那么如何提高认知呢?提供我的一些拙见
首先我认为是读书,可以帮助你打开一方天地,看到很多优秀的人的观点,经过你选择性的思考实践总结之后,可以内化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当然前提是要选对好书,以及用正确的方法去阅读。
同时还要不偏执,保持开放的心态,能够接纳所有的事物和观念。
尤其是留意优秀之人身上的品格,而不是习惯于抱怨,或者把一切成功都归结于他的家庭背景或者社会资源。
当然,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时代和运气的成分,也一定有他自身做对的、可以借鉴的部分,其中很多共通的,背后本质的东西其实是不会变的。
也需要尽可能地广泛交友,多听听不同意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部分可以学到我们身上,不好的地方也可以让我们反省,避免走上弯路。
查理芒格说,最好是从别人的悲惨经历中学到深刻教训,而不是自己去经历。
并且我认为无论是学什么,其实都需要找行业内最优秀的人来学习,比如投资里的巴菲特。
他们长期的优秀是有原因的,每当你知道了一个新的可能性时,其实都是跳出了原来限制你的框架。
我们现在确实生活在一个很好的网络时代,无论是信息检索还是娱乐手段,都变得非常地容易获取。
不过也就像《双城记》最后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互联网的出现一方面也是加大了两极分化,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而这一切,其实都取决于你如何正确地利用它。虽然这并不容易,也充满着阻力。
因为你需要不断对抗自身的惰性和本能,以及围绕人性所设计出的产品。
不断提升认知的成长过程,一定不会是太舒服的,甚至是伴随着孤独的。
但我很喜欢尼采的一句话。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本文首发于公号:【克哥终身成长】欢迎订阅。
你好我是克哥,一个每年读书100本的终身学习者,在做投资,也在做内容创作。
会分享读书、成长的思考内容。关注我,一起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