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 60 年代,河南新郑一位老农在麦田劳作。他一锄头下去,挖出个绿油油的“铁瓜”。老农随手擦去泥土,发现竟是一把锋利的青铜钺。这东西放到现在值多少钱?更奇怪的是,这个器物出土的地方,连续几年总有一些人神秘地前来勘探。
1974 年,河南新郑农民平整土地。一锄头下去,挖出几件锈迹斑斑的青铜器。没人想到,这些泥土中的器物,竟牵出夏商交替的隐秘历史。当地文物部门很快介入,可当时技术有限,遗址勘探一度停了下来。直到 2010 年,郑新快速通道施工。机器轰鸣声打破平静,推土机碾过的土层下,露出夯土城墙的截面。一场持续多年的考古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千年双城记
望京楼遗址的故事,始于 1960 年代的一次偶然发现。可真正让考古界震撼的,是 2010 年 9 月开展的系统发掘。这片被黄水河与黄沟水环绕的土地,竟同时埋藏着夏、商两座都城级城址。遗址总面积达 168 万平方米,相当于 235 个标准足球场。
遗址存在双重时空叠压现象。夏代城址使用时间在公元前 1800 - 前 1500 年,商代城址使用至公元前 1300 年左右。遗址内层为夏代城址,面积约 168 万平方米,规模仅次于二里头遗址。城墙外有一条人工壕沟,将黄水河、黄沟水围成11 米宽的护城河。遗址内出土一件和田玉打造的铜援玉戈,刃口至今仍光亮,推测这里可能是夏王朝东南边境的方国都邑。
外层为商代城址,形状为方形,面积 37 万平方米。城墙夯土十分坚实,城门设计带有军事特征,类似郑州商城的缩小版。遗址内发现我国最早的瓮城遗迹。凹字形城门宽 4.5 米,由立柱和附属建筑形成 “关门打狗” 的防御结构,这一发现在当时将我国瓮城的历史提前到商代前期。
中原城邦群
望京楼遗址的发掘,补全了夏商时期的城市网络。从地理位置看,遗址北距郑州商城 35 公里,东接二里头遗址。遗址位于夏商核心统治区的交叉地带,西边是嵩山,东边连接黄淮地区。这里是古代中原通往东南的咽喉要道。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认为,这里可能是夏商势力争夺的前沿据点。
夏代城墙上方叠压着商代护城河。土层中的陶器风格变化明显,二里头文化的圆底罐消失不见,二里岗文化的鬲、甗大量出现。这些现象为“商革夏命” 提供了地层学证据。青铜钺、玉戈、原始瓷尊等礼器本应出现在都城,为何集中出现在 “疑似方国都邑”?
谁是主人?
和荥阳大师姑、偃师商城等遗址相比,望京楼有独特的“军事化都市”特点。这里防御设施很完备。有三重城墙和三重护城河,外廓城把夏商两城圈在里面,像个“粽子”,连河道都改成了防御系统。37万平方米的商城内,军营式建筑基址占比超过60%,手工业区却被挤在东南角。这种布局像是商王朝经营中原的“战争发动机 ” 。
有学者认为,望京楼可能是夏桀时期某诸侯的 “避难所”。商汤灭夏时或许在这里凭险固守。因为城门设计比同时期的垣曲古城、盘龙城先进。也有专家推测,它是商代控制中原东南部的“军事特区 ” 。
尽管遗址性质已确认为方国都邑,但关键问题仍悬而未决。出土玉璋纹饰与四川三星堆神树纹高度相似,是否暗示着巴蜀与中原的早期联系?瓮城内侧发现20具无头人骨,陪葬青铜器铭文却遭刻意铲除,或指向一场被抹去的政变。
望京楼遗址的厚重,不仅在于它改写了瓮城起源史或车马使用史,更在于它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的残酷与辉煌。当夏人的玉戈与商人的铜钺在此交锋,当方国的城墙被王朝的铁蹄踏破,一部比《封神演义》更真实的史诗,正在考古人的手铲下渐次浮现。可见三千年前的烽烟,那是一个文明杀死另一个文明,又在其尸骨上重生的壮烈年代。
各位师友
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