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姥姥家在离我家五里路的百花峪,门前有一棵老槐树。树杈上挑着一个老鸹窝,大老远就看得见。
老槐树底下有一盘碾。那时还没有机器的加工房,几乎所有的粮食都要到碾上推。茶汤面,玉米面,地瓜面,豆面,尤其进了腊月,碾吱呦吱呦转。
推碾要挨号,盛粮食的瓢头、箢子、簸箕排长队。有的人家一推就是小半晌,后面的急也没用。
姥姥推碾最近,但她从来不先占下。她抽两头,要么鸡叫三遍的时候,趁早推;要么夜里没人了,月亮地里推。姥姥裹着小脚,在碾道里转来转去,从来不跟人争,也不跟人家抢。有时赶上别人来了,她也总是让给人家,还帮着人家来回扫碾。
平日里,姥姥烧下水,门口石桌子摆上瓢碗,谁渴了就拿起来喝水。姥姥村里有三盘碾,大伙儿都愿意推这盘碾。
姥姥爱做菜,什么菜到她手上都变得津津有味。她最爱做豆沫儿,白杨花的,萝卜缨子的,水辣菜的。有时用豆子里搀上杏仁儿在碾上粉碎,再在石磨上转,做出的豆沫儿别有滋味。
一做一大锅,做完了,就打发我们小孩子给这家送了,那家送,送着送着,自家都不够吃了。
姥姥还爱腌各种咸菜,各种瓶瓶罐罐。从春天的香椿、毛桃、苦菜,到秋后的萝卜、螃蟹、鸭蛋,应有尽有,无奇不有,经常送人,倒腾得也快。
有一回,姥姥用削了的西瓜皮炒鸡蛋,端出来让推碾的尝尝,大伙儿愣是没尝出来。知道了以后,大伙儿就都舍不得把西瓜皮扔掉了。
姥姥常说的一个老理儿:自己吃了填坑,别人吃了扬名。
推碾的大多是老太太,大姑娘,小媳妇,难免东长西短,难免嚼老婆舌头,有时还吵起来,抡起棍子打起来。姥姥门前的碾上几乎没这样的事。
真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候,只要姥姥在,三言两语就化解了。即使双方心里有疙瘩,但都会给姥姥面子。
都说巧娘拙女,其实未必然。巧娘也有巧女。
母亲继承了姥姥的善良和巧,会拌弄各种清脆的小菜送邻里。
姥姥是腌制,制作周期长,母亲是用时令蔬菜现做,号称小神仙(咸)菜,现做现吃。
她煮豆子花生,拌海带、芹菜或者白菜芯,倒醋加白糖提鲜,清口下饭。
母亲还擅长做各种面食,蒸烙汤煎,各种面的搭配,色香味俱全。
母亲和姥姥一样,也爱把自己做的小神仙菜和小面食送给左邻右舍,而且比姥姥更有主见,能说会道,更看长远。她常说:人敬我一尺,我让人一丈。
1995年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全县里还没几辆私家车。那年寒假回村,我们村的一个叫真金的小孩在北京发了财,开回了自己的私家车。那时,他还不到20岁呢。
真金是超生的,当时罚了一大笔钱。他爹妈赌气给他起了个小名:真金。真金白银的意思。
刚到家,真金专门给母亲送来了一盒稻香村的糕点,那时我并不知道这盒糕点价格不菲。
后来几乎年年如此,弄得邻居们很羡慕,甚至连真金的娘都嫉妒了。
母亲告诉我当年真金刚上初中,家里生活困难,拿不起学费,加上他学习又不好,他父母就干脆不让他上学了。
真金垂头丧气挎着筐上山割猪草。有一天,他从我家门口抹着眼泪走过,母亲就问他怎么回事。
母亲常到真金家串门,有时还送小神仙菜让他带着去学校。他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
母亲对真金说只要他想上,她去找他父母,钱她来出,什么时候有了什么时候还。
不久,真金又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
那时,每年过年母亲还会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有人参木耳等东北特产。那是在黑龙江当兵的一个小伙子寄来的。原来,他当兵期间,母亲时常给他家老人送吃的喝的……
母亲常说,不能瞧不起穷人。
她的老理儿是:穷时帮一口,胜过富时帮一斗。
2025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