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新而求索,深思而躬耕
——参加未央区“校长课程力”第2期培训有感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载体。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高级目标,是提升学校课程文化自信、课程品质和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伴随学校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学校课程文化建设逐步成为学校文化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成为学校办学品质的重要标志。
4月1日下午,我参加了未央区“校长课程力”第2期培训,此次培训聆听了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杨四耕关于《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的专题讲座。
一、名师领路,常学常新。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早已成为从古至今深入人心的理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领路。杨教授用专业的知识引导学员解析高质量教育体系四大支柱,并结合具体学校,例举鲜活的案例,把如何进行学校文化的定位,如何进行系统化逻辑性严密的架构,如何设置与文化一脉相承的课程,生动有趣地娓娓道来。每一个案例,仿佛是一所所各具文化特色的校园扑面而来。互动环节中我区个别学校的领导交流自己学校的文化定位、办学理念、课程理念、课程模式、育人目标、课程结构等情况,杨主任当场进行点评指导学校文化和课程的建设,字字珠玑,经专家一提炼,似醍醐灌顶,精彩之处掌声不断。
二、对标找差,自我更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校长课程力”培训中,是学习他人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照他人找到自身不足的过程。在听专家讲座时,发现自己缺乏系统性的思维,思考问题从点出发,有时也能及面,但总体而言建构性不强,缺少紧密的逻辑性。所以,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思维训练,尝试科学系统地思考问题,并能够制定出系统性的举措方法。从杨教授分享的案例中,看到名校每一方寸角落,都有实用又美观温馨的布置,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融合,自成一景。所以,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还需要提升自己内在的审美,提升自己的品味和内涵,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所以,这次培训的意义也在告诉我,要尝试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中,去探索新的领域,学习新的技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文化立校,课程强校。文化是立校之基,课程是强校之本。杨教授分享的案例各校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历经沧桑岁月凝炼的教育智慧与行动信仰,是汇人心、聚合力的不竭源泉,也是课程建设的根基所在。正如杨教授所言:“推进学校课程变革,需要从时间、空间以及主体角度探寻学校课程的文化情境。”课程是文化的外显,文化是课程的内涵。如果把课程比作一棵树,文化就是树木扎根的土壤。学以致用,我校办学18年,18年的的积淀,学校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和”文化特色,而以“和”为目标衍生出的“和而不同”“和而有序”“和衷共济”“和谐雅致”“和而礼正”“平等和睦”等文化追求,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锦园师生的内心。多年以来,学校在“和”文化理念和精神的指引下,积极创建锦园“和”教育的“四个一”,即:和谐文化一亮点、学本课堂一特色、学生发展一专长、一个学生不掉队。 努力构建“和”课程体系,把核心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行为和价值规范,以课程建设作为发挥学校育人功能、构建和谐校园的抓手,从而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健康快乐的童年,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的目标,让师生在“和”文化中浸润,成为内涵丰富、气质优雅的人。
四、勤于思考,勇于践行。培训中感触很多,心动还需真正落实行动。要把在这次培训中所学到的学校文化和课程变革理念,从实际出发,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真正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实现科学发展,将我校的校园文化和课程体系很好地相结合,不断突出文化育人理念,着力打造学校特色。
实践,课程最美的语言。也让学校所有教师都动起来,在实践中积极进行课程整合,不断开发特色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学科融合、课程整合,努力营造多维连结与互动的课程,努力演绎课程“世界图景”的完整结构。
教育,是立人之事业,是培养人拥有幸福的能力。润泽生命需要滴水穿石的执着,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校将在“和”文化引领下,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不断完善,构建出更加适合学校发展、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实现师生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培养具有锦园特质的“和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