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狂欢下,新时代语言的思考
引子:一场无声的语言革命
2023年微博年度报告显示,年度热词TOP10中,缩写类词汇占比高达60%,其中“yyds”(即“永远滴神”)位居榜首(Weibo Data Center, 2023)。这种新媒体语言的表达方式正在逐步塑造当代年轻人的语言习惯。我们是否曾思考过这场新语言潮流是否会改变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认知及思维方式?
一、新媒体网络语言的发展及影响
1. 新网络语言的渗透
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将年轻人引入了全新语言符号体系。网络语言最初通过拼音、数字等缩写形式,构建了一种简洁且富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并迅速传播,对年轻人思维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剑桥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发现,移动端用户阅读速度比PC端快27%,但理解深度下降35%(Smith & Johnson, 2022)。
2. 对Z世代沟通圈层的影响
道格拉斯:“随着当代文化所发生的深刻变化,那就是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由各种媒介符号构成的奇观。
随着“xswl、nbcs”等网络语言的发展,将年轻人引入新的语言环境,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沟通圈层,同时也产生了不同圈层间语言沟通的差异性。随着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其可能对人类语言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 网络语言的升级与表达膨胀
当日常用语“笑”逐步演进为“xswl”(即“笑死我了”)、“孝死”,甚至最终回归至“哈哈哈”时,这一现象体现了语言表达在情绪强度上的持续升级与显著膨胀。
根据清华大学传播学院的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表达中情绪强度词汇的使用频率增长了240%(Wang et al., 2023)。
二、危机诊断:缩略语繁荣背后的三重隐忧
现象分析:从“yyds”到语言泡沫
当前“YYDS”等网络语言已如同空气一般渗透至弹幕、等社交媒体中。这种语言传播方式表面上是一种高效表达,实则暗藏危机。当网络缩略语以高频率广泛应用于日常沟通与表达时,汉语的语言深度和厚重感正在逐渐消解。令人忧虑的是,这一不断加码的现象实际上正悄然侵蚀着汉语文化的内涵与规范。
理论解剖:符号通胀与表达贫困化
在享受网络流行语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的同时,我们亦需关注其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语言核心价值在于其精确表达认知与情感的深度交流功能。然而,当人们习惯于以“绝绝子“等单一词汇概括美好事物时,细腻情感表达能力逐步被便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长此以往,传统语言文化可能面临被网络新媒体语言逐步侵蚀的风险,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文化透视:网络时代的语言困境
我们在享受网络语言所带来的便捷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其中潜藏的隐忧。当缩略语成为万能形容词时,我们是否会因此丧失精准描述世界的能力?未来年轻一代是否将面临一种“词穷”式的集体失语状态?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三、在网络语言的狂欢中保持清醒
站在语言变革的十字路口,我们并非在于拒绝变化,我们需要深思如何实现传统表达与新兴语言形式的和谐共存。
未来,可考虑通过媒体推出网络用语替换词库,应鼓励创造性转化,从而提升网络语言的深度与多样性,并在解构的过程中重建汉语词汇的使用与传承。网络语言并非洪水猛兽,但我们亦需警惕“语言通胀”可能引发的表达危机。应在保有对语言敬畏之心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汉语文化及语言交流。
(字数:1246)
参考文献
2010-2023年网络缩略语使用频率变化趋势(数据来源:清博研究院,2023)
知网相关论文《青年网络语言使用调查报告》
第三方监测平台(新榜/清博)的年度热词榜单
Bernstein,B. (1971).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language. Routledge.
Chen,L., et al. (2022). Neural correlates of internet slang usage: An fMRI study.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10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