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如何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我记得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回答,它说我们是以“我”这个角度在参与世界,看待世界,一天24小时都和自己在一起,就以为我是世界的中心。这让我想起了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里讲的是一个导演出了一个24小时真人秀的节目,他塑造出的生活场景就是所有人围着他节目里的男主转,那些人都是演员,在真人秀里都没有自己的生活,可事实上,在现实中每个人都是关注自己的,很少去花精力围着一个人转。其实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过分放大了自己在别人生命中的参与程度。
引用: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三毛
对啊,可不是吗,甚至我们经常花时间和自己对话,这个世界就是我看到的世界,而我们就是被人看到的我们。所以,何不自己去探索自身的价值呢?
《寻找理解意识》里的观点正是如此,什么是意识?首先是我们有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也就是精神图像的流动,我们看到的是视觉图像,听到的是听觉图像,这是动物也会有的,这些由我们大脑皮层呈现。其次是我们有对自身存在的感知,有一个我在身体里,他可以去决策去计划,而这是一些动物没有的,它由我们大脑的脑干(“生命中枢”)决定。
演讲者又说到,为什么我们的意识可以稳定存在,保证了自我的延续性呢?因为我们只有一个身体,而不是两个,而根据我高中学到的生物知识,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意义: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身体内部的稳定,我们的自我也被很好的保存下来。(当然,有人怀疑这是唯心主义)
他又提到了两种情况,一是意识被禁锢在身体里,有部电影说的是,男主由于突发性血管疾病,几乎完全丧失运动机能的躯体上,只有一只眼睛可以活动,这只眼睛是他清醒的意识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工具。完全瘫痪便是由于脑干中一部分(图片绿色)极度损伤导致的。另一种疾病则是,生命特征还在,但是失去了意识,比如植物人,由脑干里的另一部分(绿色)损伤导致。
有时候我们会被问这么一个问题,你认为有必要耗巨资让植物人继续活在这个世界吗?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个时候他失去了自我,好像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从情感出发,他活着就是一个挂念,或许哪天他就醒了,或者医学技术变发达了。
怎样理解意识,就例如我创造了一个布娃娃,我打开它的眼睛,张开它的耳朵,它开始凝视,开始聆听,开始走动,开始探索身体之外的外部世界。我再提供给了它自我,它便开始在身体内部探索,或者有意识地动一动自己的手,探索自己的身体,此时它在身体内部与自己对话:咦,我让它动它就动了。慢慢的,身体与意识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它开始去建立关系,去融合环境,甚至把环境里的事物内化。而婴儿一开始就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只是感知世界,却意识不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研究表明,15个月是婴儿客体我发展的转折点,开始有了主体我。(参考阿姆斯特丹的红点子方法,也是镜子测试)
演讲稿来源于网易公开课里的Ted:http://163.lu/EOxAk2相关电影:《楚门的世界》 《潜水钟与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