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再见,也许是再也不见

文/风言锋语

1.

今天去殡仪馆送一位90多岁的老人最后一程,老人走得很安详,儿女孝顺,生活安稳,亲如一家,只是器官衰竭,睡梦中离去,应该也是无牵无挂了吧。

殡仪馆的人密密匝匝,不到这里,不曾了解每天有这么多的人离去,骨灰领取簿上登记的年龄,既有90多岁的老人,也有几十岁的年轻人。生命无常,黄泉路上无老少,心禁不住颤动,感恩活着。

前几天的九寨沟地震、新疆地震,有多少人死在了天灾中,又有多少人庆幸恰巧错过了那次旅行,那个地方,命不该绝,暗自在心里告诫自己要好好活着,不争。毕竟赤条条来,赤条条走,生带不来,死带不去。

电视的调解节目里,身边的亲朋中,为了父母财产争得对簿公堂的例子多之又多,曾经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瞬间就可以变成路人,甚至连个朋友都赶不上。

就在今天的殡仪馆里,一家前来祭奠老人的兄弟姐妹就在老人的骨灰盒前破口大骂起来,差点动手,全然忘记了他们来到殡仪馆的目的。虽然,我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争吵,但在逝去的老人面前不顾亲情吵架,分出个你输我赢又如何?九泉之下的老人又如何能安眠?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

杨绛在《我们仨》中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生与死》,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该走了。

她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杨绛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种与世无争的淡泊。在这熙熙攘攘的世间,多数人都想着出人头地,可杨绛不这样,她读书写作、翻译治学,只是因为兴之所至,并没有一丝争名逐利之心。

人活着,没必要凡事都争个明白。跟朋友争,争赢了,友情没了;跟爱人争,争赢了,感情淡了;跟家人争,争赢了,亲情没了;争的是理,输的是情,伤的是自己。放下自己的固执己见,宽心做人,简单做事。

3.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但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你需要难得糊涂。

人生的痛苦,源于活得太清楚。眼是审美的,结果纠缠在丑中,最后都审了丑;心是收藏快乐的,结果困于计较中,最后都盛了痛。不是生活有多少,自己就要清楚多少。难得糊涂,才能比别人拥有更多的快乐,收获更多的美丽。

你需要理性中带点感性。

一个人的胸怀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一个人立身处世,如果任凭感性随意凌驾于理性之上,任由情绪控制理性,必然不会很成功。如果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即便给你整个世界,你也早晚毁掉一切。理性中带点感性看世界,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你需要珍惜拥有。

当我们在为自己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人却没有脚。絮絮叨叨的父母、一个有缺点的爱人,或是一个不省心的孩子,还有那偶尔忽略的手足兄妹。他们曾经与你一粥一饭历尽人间烟火,却始终在万家灯火中留一盏灯为你照亮回家的路。

4.

其实,在这个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社会,不羡慕别人,不轻贱自己。安然的,过自已喜欢过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日子;活自己喜欢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

在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的今天,再见,或许是再也不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